藥物組成:白菊花。
功能主治:主男子婦人, 久患頭風眩悶, 頭髮幹落, 胸中痰結, 每風發, 即頭旋眼昏暗, 不覺欲倒者, 是其候也。 民間用於治療肝熱型高血壓眩暈症。

用法用量:空腹飲適量, 每日三次, 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製備方法:春末夏初, 收軟苗, 陰乾搗末, 合無灰酒即可。 又秋八月合花收, 暴幹, 切取三大斤, 用生絹袋囊盛, 貯三大鬥酒中, 經七日即可。
1、用於風熱感冒, 發熱頭痛。
菊花體輕達表, 氣清上浮, 微寒清熱, 長於疏散風熱, 故常用於治風熱感冒, 或溫病初起, 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常與桑葉、連翹、薄荷、桔梗等同用, 如桑菊飲。
2、用於目赤昏花。
菊花功善疏風清熱, 清肝瀉火, 兼能益陰明目, 故可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 多與桑葉、決明子、龍膽草等同用, 共奏疏風清肝明目之效;若肝腎不足, 目暗昏花, 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黃、山萸肉等同用, 如杞菊地黃丸,

3、用於眩暈驚風。
菊花性寒入肝經, 能清熱平肝, 故與石決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 可用治肝陽上亢, 頭痛眩暈;配羚羊角、鈞藤、白芍等同用, 可用治痙厥抽搐實肝風症, 如羚角鉤藤湯。
4、用於疔瘡腫毒。
菊花甘寒益陰, 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