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藥膳食療>中藥大全>正文

中藥養生 兒童中藥煎服的注意事項

目前中醫藥防治兒童常見病、難治病症的優勢已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 由於中藥療效顯著, 副作用少, 越來越多的家長求治于中醫中藥。 那麼兒童中藥煎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煎藥方法

發散類藥, 如花、葉類煎藥時間要短, 一般煎沸後可繼續前5~10分鐘;補益類藥及仁、殼類中藥的前煮時間宜長些, 煮沸後宜再前20分鐘。 無論發散藥, 或是補益類藥物均應以文火(慢火)為度。 煎煮兒童中藥湯劑, 有的需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 醫師應給予詳細的說明。 尤其對需要特別處理的藥物, 應按醫師的要求認真執行,

以求獲得確切的良效。

2、煎出藥量

由於兒童胃容量小, 尤其嬰幼兒的胃呈水準位或半垂位, 若藥量掌握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兒童嘔吐, 甚至嗆咳, 影響兒童的恢復與治療。 因此, 煎出的藥量應以兒童的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 一般煎出藥量, 嬰兒60-80毫升, 幼兒100-150毫升, 學齡前兒童150-200毫升, 學齡期兒童200-300毫升為宜, 藥量應盡可能濃縮至兒童所需要之藥量。

3、服藥時間

兒童喂服中藥應在兩餐(或兩次餵奶)之間進行, 這樣有利於藥物充分吸收和利用。 飯前服藥容易刺激胃腸黏膜, 飯後服藥容易造成嘔吐等不良反應。 原則上應在飯後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喂服為宜。 根據兒童耐受情況, 少量多次喂服更好。

4、服藥方法

煎好中藥湯劑後, 家長應先嘗一下, 過熱容易燙傷兒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 過涼又會造成胃部不適, 還會影響藥效。 兒童服湯劑時, 盡可能鼓勵自取, 或用小勺將藥液順嘴邊慢慢喂入。 服藥後儘量休息一會兒, 有利於藥物吸收, 以免因活動量過大而引發嘔吐。 服藥引, 藥中盡可能不加糖,

以免影響藥效。 若方中確有苦寒藥加黃連、黃芩等, 可加入適量甘草以減輕苦昧。 兒童喂服湯藥難是兒科的一大問題, 但它又是最古老、最傳統、最基本的給藥途徑。 在努力進行小兒中藥劑型改革的同時, 熟練掌握喂藥的正確方法非常必要。 對兒童喂服中藥湯劑既要有耐心, 又要細心, 不可再喂幾口水或甜食。 對拒服中藥湯劑的兒童, 可固定其頭部, 用小匙將藥送至舌根部或舌兩側, 使其自然吞下, 切勿提鼻或順舌面在倒喂藥, 以免嗆入氣管。

5、兒童藥量

兒童應用中藥劑量, 隨年齡大小, 個體差異, 病情輕重與緩急, 醫者的經驗不同而有差異。 由於小兒服藥多有浪費, 所以藥用劑量相對大些, 但辛、熱、苦寒、攻伐之品用量須謹慎。

如麻黃、附子、細辛、大黃、巴豆、黃連等。 為計算方便, 可採用下列比例折算兒童應用劑量:新生兒用成人量1/6;嬰兒用成人量1/4;幼兒可用成人量1/3;學齡前兒童可用成人量1/2;學齡期兒童可用成人量3/4或成人用量。 兒童對藥物的反應較成人靈敏, 服藥時須謹慎。 雖然以上簡單介紹了煎服中藥的方法和技巧, 但具體到某一方、某一藥、某一病證或某一兒童的身體狀態, 則需在臨床醫師的指導下區別對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