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氣, 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 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穀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 氣虛, 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 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 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 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 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 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 氣虛是一種多發證, 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 在臨床上, 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病因
氣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 或後天失養, 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 或久病不復, 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 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從病發原因、症狀和脈象來對照現代醫學, 氣虛同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
氣虛與氣陷的聯繫與區別
氣虛與氣陷都是氣病中屬於虛的病理變化, 但兩者同中有別。
編輯推薦
氣虛怎麼辦 中醫調理氣血有妙招
氣虛的表現?中醫改善氣虛體質的方法
氣虛有何表現 這些特徵要第一時間發現
1.氣虛病涉五臟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屬於人體精氣的範疇。 人體精氣分別藏於五臟, 故《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
氣虛與五臟氣虛。 氣虛是指臟腑機能衰退, 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狀態, 由此會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但由於氣藏於五臟, 通常情況下, 氣虛必然與該髒的功能相互聯繫, 《素問·方盛衰論》描述了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心氣虛、肝氣虛所致夢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 氣虛這一病理學概念應當包括五臟氣虛。
肺氣虛。 肺主氣, 司呼吸, 外合皮毛, 通調水道。 肺氣虛, 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水液代謝、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 出現短氣自汗, 聲音低怯, 咳嗽氣喘, 胸悶, 易於感冒, 甚至水腫, 小便不利等病證。
腎氣虛。 腎居腰府, 藏精氣, 司二陰開合。 精氣充五臟而上榮於腦髓。 腎氣虧虛, 失于榮養, 見神疲乏力, 眩暈健忘, 腰膝酸軟乏力, 小便頻數而清, 白帶清稀, 舌質淡, 脈弱。 腎不納氣, 則呼吸淺促, 呼多吸少。
脾氣虛。 脾居中焦,
心氣虛。 心主血脈, 藏神明。 心氣虧虛, 不能鼓動血脈, 亦不能養神, 故見心悸, 氣短, 多汗, 勞則加重, 神疲體倦, 舌淡, 脈虛無力。
2.氣陷是氣虛下陷的病理變化
氣陷是氣虛與氣的升舉失常同病的一種病理變化, 主要表現為氣虛下陷的特點。 導致氣陷的原因, 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 久病氣虛, 年老體衰, 飲食損傷, 或勞欲過度等。 其中久瀉久痢不愈, 或婦女產育過多、產後失於調養者最為多見。
氣陷與脾虛關係最為密切。脾主升清,氣宜上行,若脾氣受損,升舉無力,則氣虛而下陷。其臨床表現除有氣虛倦怠無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見證外,還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如腹部墜脹,胃腎下垂,脫肛,或婦女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的病證。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同時又出現了清氣不升的病理變化,臨床常見的氣陷症,主要是中氣下陷,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現為飲食減少,腹脹肛墜,泄瀉,或排便無力,眩暈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就是中氣虛衰,失於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病證。
氣虛與氣陷雖同屬氣的虛弱性病理變化,但氣虛病涉五臟,所概甚為廣泛;而氣陷則是因氣虛而升舉無力,清氣下陷的複合性病機變化,主要責之脾虛,以中氣下陷為多見。
氣虛是一種多發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據對804人隨機抽樣調查,衰老、虛弱引起的體虛占51.4%(46歲—65歲),是各種病因中最高的兩個點。這與現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過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專家提醒大家都來關心這個年齡段的人群。
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氾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氣虛陽虛
氣虛可見面色晃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合理膳食
氣虛體質是小兒常見體質之一,常出現於鼻過敏、氣喘、消化障礙、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臟病等疾患,當您的寶貝出現氣虛質的症狀越多,則表示氣虛的嚴重度也越高,父母宜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儘量勿吃過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欲。而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加重。對氣虛患兒,平時應注意飲食如:
1.甘平
為主食,如葡萄、檸檬、木瓜、草莓、李子、蘋果、菠菜、紅蘿蔔、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白木耳、玉米、栗子、橄欖、豆漿、白米、糙米、黃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魚肉、豬肉、雞蛋……等。
2.甘溫
油菜、大頭芥菜、番瓜、龍眼、荔枝、櫻桃、芭樂、金桔、楊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紅糖、麥芽糖、大蒜、香菜、生薑、蔥、茴香、醋、沙茶醬、牛肉、雞肉、蝦、黃鱔、淡菜、羊奶。
3.甘涼
菱角、蓮藕、香菇、冬菇、蘑菇、瓢瓜、綠豆、豆腐、茶、麻油、生薑皮、蓮霧、番茄、甘蔗、香瓜、柳丁、無花果、蜂蜜、鴨、蟹、鱉、蛋白、枇杷、鳳梨。
以上食物輪流食用。儘量不要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黃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筍、豆芽、紫菜、海帶、西洋菜、豆豉、荸薺、白砂糖、蛤蠣、蚌類,以免影響血液迴圈。當不可避免時,儘量在白天食用,因當外界陽氣旺盛時,身體也較有抵抗寒氣入侵的能力。
編輯推薦
氣虛怎麼辦 中醫調理氣血有妙招
氣虛的表現?中醫改善氣虛體質的方法
氣虛有何表現 這些特徵要第一時間發現
氣陷與脾虛關係最為密切。脾主升清,氣宜上行,若脾氣受損,升舉無力,則氣虛而下陷。其臨床表現除有氣虛倦怠無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見證外,還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如腹部墜脹,胃腎下垂,脫肛,或婦女子宮脫垂等內臟下垂的病證。氣陷是在氣虛的基礎上,同時又出現了清氣不升的病理變化,臨床常見的氣陷症,主要是中氣下陷,病機主要是脾胃運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現為飲食減少,腹脹肛墜,泄瀉,或排便無力,眩暈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就是中氣虛衰,失於升舉,清陽之氣下陷的病證。
氣虛與氣陷雖同屬氣的虛弱性病理變化,但氣虛病涉五臟,所概甚為廣泛;而氣陷則是因氣虛而升舉無力,清氣下陷的複合性病機變化,主要責之脾虛,以中氣下陷為多見。
氣虛是一種多發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後及疲勞過度。據對804人隨機抽樣調查,衰老、虛弱引起的體虛占51.4%(46歲—65歲),是各種病因中最高的兩個點。這與現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過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專家提醒大家都來關心這個年齡段的人群。
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氾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氣虛陽虛
氣虛可見面色晃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症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 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食品,忌吃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合理膳食
氣虛體質是小兒常見體質之一,常出現於鼻過敏、氣喘、消化障礙、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臟病等疾患,當您的寶貝出現氣虛質的症狀越多,則表示氣虛的嚴重度也越高,父母宜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儘量勿吃過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欲。而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加重。對氣虛患兒,平時應注意飲食如:
1.甘平
為主食,如葡萄、檸檬、木瓜、草莓、李子、蘋果、菠菜、紅蘿蔔、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白木耳、玉米、栗子、橄欖、豆漿、白米、糙米、黃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魚肉、豬肉、雞蛋……等。
2.甘溫
油菜、大頭芥菜、番瓜、龍眼、荔枝、櫻桃、芭樂、金桔、楊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紅糖、麥芽糖、大蒜、香菜、生薑、蔥、茴香、醋、沙茶醬、牛肉、雞肉、蝦、黃鱔、淡菜、羊奶。
3.甘涼
菱角、蓮藕、香菇、冬菇、蘑菇、瓢瓜、綠豆、豆腐、茶、麻油、生薑皮、蓮霧、番茄、甘蔗、香瓜、柳丁、無花果、蜂蜜、鴨、蟹、鱉、蛋白、枇杷、鳳梨。
以上食物輪流食用。儘量不要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黃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筍、豆芽、紫菜、海帶、西洋菜、豆豉、荸薺、白砂糖、蛤蠣、蚌類,以免影響血液迴圈。當不可避免時,儘量在白天食用,因當外界陽氣旺盛時,身體也較有抵抗寒氣入侵的能力。
編輯推薦
氣虛怎麼辦 中醫調理氣血有妙招
氣虛的表現?中醫改善氣虛體質的方法
氣虛有何表現 這些特徵要第一時間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