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蘋果型身材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壓!肥胖身材分兩種, 肚子大, 腰圍為主, 四肢不粗的, 叫蘋果型肥胖。 另一種雖然腰圍也不小, 但是脂肪以臀部和下肢為主, 叫梨型肥胖。 研究表明, 蘋果型身材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壓。一、什麼是蘋果型身材?
四肢修長, 體重達標, 唯獨大腹便便, 腰圍過粗甚至超過臀圍。 這樣的體型從外觀上看很像“蘋果”, 也被形象地稱作蘋果型肥胖, 醫學上成為腹型肥胖。 蘋果型肥胖其實叫做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 指脂肪主要沉積在腹腔內, 表現為腰圍增加。
男性腰圍大於或等於90釐米,
二、蘋果型身材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壓:
蘋果型肥胖內臟間的脂肪特別多, 這些脂肪對胰島素抵抗, 特別容易引起胰島素抵抗相關的所有的疾病。 胰島素抵抗相關的有糖尿病, 血壓的問題, 心臟病等。 而梨型肥胖, 臀部很大, 腿很粗, 雖然體型不好看, 但這種脂肪對胰島素很敏感。 這種身材的人雖然胖, 身體卻不一定有問題。
所以, 要特別關注蘋果型肥胖的人, 跟胰島素抵抗相關的所有疾病都有可能得。 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高甘油三酯、冠心病等。
預防糖尿病高血壓, 飲食上要根據自己的體重, 以及目前從事的體力活動製作食譜。 在保證總熱量攝入的基礎上,
如果沒有運動禁忌症, 每天至少要跑15分鐘, 跑步強度達到心律加快, 能承受, 微微出汗。 這樣的有氧運動, 一個星期堅持5次, 通過每天和每週的運動累積, 起到減輕體重的作用。
三、蘋果型身材如何減肥?
1、控制體重意義重大
影響一個人腰圍增加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體力活動、久坐習慣等,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體力活動是導致腹型肥胖的原因之一。 臨床上很多患者將體重控制下來, 對治療有非常顯著的積極影響。 在內分泌門診,
2、飲食減肥:總量控制 搭配合理
飲食減肥的原則是控制每天攝入食物的總熱量, 在總熱量控制的前提下, 飲食營養搭配要均衡, 還可以進行食物交換。
總量控制的意思是, 無論每天吃幾頓, 一天吃進去的總熱量、總熱卡數不能增加。 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吃得合理, 有主食、蛋白、油、蔬菜、水果、牛奶、雞蛋等。 不能今天吃得少, 明天吃得多;也不宜一頓吃得多, 第二頓吃得少。 有些人減肥時聲稱“不吃晚飯”, 實際上只是不吃主食, 用水果、乾果等代替米飯, 實際吃入的熱量比米飯還多。
食物交換的意思是食物所含熱量相等時可以進行交換。
3、運動減肥:不拘形式 強身健體
除了控制飲食, 運動也是減肥的重要方法。 鍛煉可以增加身體肌纖維含量, 使肌肉變結實, 減少脂肪含量。
哪種運動最好?最有利於快速減輕體重?運動形式很多, 不應有“好”與“不好”之分, 運動的原則是不拘泥任何形式。 運動如果能穿插在一天之中最好, 這樣將更利於血液迴圈。
如果保證不了每天持續運動, 能運動半小時就比不動要強, 運動得越多, 脂肪燃燒得也就越多。 如果某天運動量較大,
提示:
人們往往通過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 從而忽略了腰圍的增加對健康危險的指示作用。 僅僅通過體重來判定一個人是否肥胖是誤區, 容易將BMI正常但腰圍高出正常範圍的人劃入低風險人群, 但事實上這部分人的疾病風險依舊很高。養生之道網導讀: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低血壓!很多糖友平時都非常注意高血壓的情況, 一直致力於降血壓, 容易忽視低血壓。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 控制血壓跟血糖一樣, 都不是越低越好。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低血壓, 那麼, 糖尿病低血怎麼辦好呢?一起來瞭解下吧。一、糖尿病患者的血壓不是越低越好:
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最好保持在130~139 / 80~85mmHg之間。
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嚴格控制血壓並不能使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受益,血壓水準過低甚至可能增加其死亡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可以暗示這些聯繫,但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越低越好”的方法可能並不適用於血壓控制超過臨界水準的高風險患者。
研究表示,由於目前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可證明糖尿病患者血壓降低至130 / 80mmHg能夠產生的效益,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最好保持在130~139 / 80~85mmHg之間,並輔以其他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轉歸。
事實上,相對於常規的血壓控制水準,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水準實際上增加了各種原因死亡率風險。對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相對于常規的血壓控制水準,當收縮壓低于110mmHg時,患者各種原因死亡率的危險比為2.79,舒張壓為70~74mmHg時危險比為1.32,舒張壓低于70mmHg時危險比為1.89。而對於無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當收縮壓為110~119mmHg時,患者各種原因死亡率的危險比為1.58,收縮壓低于110mmHg時危險比為2.42,舒張壓為70-74mmHg時危險比為1.17,舒張壓低于70mmHg時危險比為1.54 。
二、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壓的症狀與原因:
並不是每個糖尿病低血壓患者都有症狀,只有當立位的收縮血壓比臥位時低50mmHg時,才會出現站立後的頭昏、眼前發黑或暈厥,因此很難被發現。這種低血壓叫體位性低血壓,由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植物神經病變,導致內臟血管收縮的障礙,它的發生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較普遍。
直立性低血壓糖尿病所致低血壓多為直立性低血壓,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中出現得比較遲的一個徵象,往往發現很偶然,不一定伴有低血壓的臨床症狀,如頭昏、無力、眼前發黑或暈厥等,一般在站立後收縮期血壓比平臥時降低50mmHg以上時才出現。
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交感神經介導的一些血管運動反射功能喪失,導致內臟血管收縮的障礙,四肢血管收縮的削弱以及直立所引起的心率與心臟輸出反應的降低起著次要的作用。許多藥物如降壓藥、利尿藥、血管擴張劑、硝酸酯類藥物等都有可能加重直立性低血壓的症狀;而心臟與腎臟功能障礙引起的液體瀦留則可能掩蓋直立性低血壓的症狀。
三、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壓怎麼辦?
低血壓重症者的治療糖尿病合併低血壓的患者,輕者如無任何症狀,無需藥物治療。
重症者需: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調節功能。
②適當補充鹽,每日2~6克,同時多飲水,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後可增加血容量,從而提高血壓。
③增加營養,吃些有利於調節血壓的滋補品,如人參、黃芪、生脈飲等。
④晚間將床頭適當抬高有利於減輕白天的直立性低血壓。
⑤穿超過腰部的緊身連襪褲有利於促進下肢的靜脈回流,要注意緊身連襪褲的穿與脫,必須在患者採取臥位時進行。
⑥平時應叮囑患者在體位改變時動作宜慢,從臥位起立過程中,特別在晨間起床時(此時對體位改變的耐受性最低)應在床邊稍坐片刻再站起活動。由於長期臥床能降低體位改變的耐受性,應鼓勵患者多從事下地活動。
⑦為防止發生餐後低血壓,應避免飽食,注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儘量少飲酒,並在進食後不要立即突然起立或從事體力活動。
⑧在症狀嚴重者,需要藥物治療:首選藥物為醋酸氟氫可的松,每日0.1~0.3毫克。另外還有近年來推出的。受體激動劑(管通),以及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擬交感藥物,非特異性升壓藥,B腎上腺素阻滯劑,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多巴安阻滯劑與加壓素及其類似物。
提示:
建議糖尿病患者學會測血壓,並注意監測站位和臥位兩種血壓,及時瞭解血壓的情況。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最好保持在130~139 / 80~85mmHg之間。
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嚴格控制血壓並不能使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受益,血壓水準過低甚至可能增加其死亡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可以暗示這些聯繫,但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越低越好”的方法可能並不適用於血壓控制超過臨界水準的高風險患者。
研究表示,由於目前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可證明糖尿病患者血壓降低至130 / 80mmHg能夠產生的效益,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最好保持在130~139 / 80~85mmHg之間,並輔以其他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轉歸。
事實上,相對於常規的血壓控制水準,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水準實際上增加了各種原因死亡率風險。對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相對于常規的血壓控制水準,當收縮壓低于110mmHg時,患者各種原因死亡率的危險比為2.79,舒張壓為70~74mmHg時危險比為1.32,舒張壓低于70mmHg時危險比為1.89。而對於無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當收縮壓為110~119mmHg時,患者各種原因死亡率的危險比為1.58,收縮壓低于110mmHg時危險比為2.42,舒張壓為70-74mmHg時危險比為1.17,舒張壓低于70mmHg時危險比為1.54 。
二、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壓的症狀與原因:
並不是每個糖尿病低血壓患者都有症狀,只有當立位的收縮血壓比臥位時低50mmHg時,才會出現站立後的頭昏、眼前發黑或暈厥,因此很難被發現。這種低血壓叫體位性低血壓,由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植物神經病變,導致內臟血管收縮的障礙,它的發生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較普遍。
直立性低血壓糖尿病所致低血壓多為直立性低血壓,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中出現得比較遲的一個徵象,往往發現很偶然,不一定伴有低血壓的臨床症狀,如頭昏、無力、眼前發黑或暈厥等,一般在站立後收縮期血壓比平臥時降低50mmHg以上時才出現。
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交感神經介導的一些血管運動反射功能喪失,導致內臟血管收縮的障礙,四肢血管收縮的削弱以及直立所引起的心率與心臟輸出反應的降低起著次要的作用。許多藥物如降壓藥、利尿藥、血管擴張劑、硝酸酯類藥物等都有可能加重直立性低血壓的症狀;而心臟與腎臟功能障礙引起的液體瀦留則可能掩蓋直立性低血壓的症狀。
三、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壓怎麼辦?
低血壓重症者的治療糖尿病合併低血壓的患者,輕者如無任何症狀,無需藥物治療。
重症者需:
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調節功能。
②適當補充鹽,每日2~6克,同時多飲水,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後可增加血容量,從而提高血壓。
③增加營養,吃些有利於調節血壓的滋補品,如人參、黃芪、生脈飲等。
④晚間將床頭適當抬高有利於減輕白天的直立性低血壓。
⑤穿超過腰部的緊身連襪褲有利於促進下肢的靜脈回流,要注意緊身連襪褲的穿與脫,必須在患者採取臥位時進行。
⑥平時應叮囑患者在體位改變時動作宜慢,從臥位起立過程中,特別在晨間起床時(此時對體位改變的耐受性最低)應在床邊稍坐片刻再站起活動。由於長期臥床能降低體位改變的耐受性,應鼓勵患者多從事下地活動。
⑦為防止發生餐後低血壓,應避免飽食,注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儘量少飲酒,並在進食後不要立即突然起立或從事體力活動。
⑧在症狀嚴重者,需要藥物治療:首選藥物為醋酸氟氫可的松,每日0.1~0.3毫克。另外還有近年來推出的。受體激動劑(管通),以及各種直接或間接的擬交感藥物,非特異性升壓藥,B腎上腺素阻滯劑,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多巴安阻滯劑與加壓素及其類似物。
提示:
建議糖尿病患者學會測血壓,並注意監測站位和臥位兩種血壓,及時瞭解血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