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涼燥犯肺型秋燥

病因病機:燥傷本髒。

證候表現:頭微痛, 惡寒, 咳嗽稀痰, 鼻塞, 嗌塞, 脈弦, 無汗。

處方:杏蘇散主之。

病因病機:本髒者, 肺胃也。 《經》有嗌塞而咳之明文, 故上焦之病自此始。 燥傷皮毛, 故頭微痛、惡寒也。 微痛者, 不似傷寒之痛甚也。 陽明之脈, 上行頭角, 故頭亦痛也。 咳嗽稀痰者, 肺惡寒, 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 不能通調水道, 故寒飲停而咳也。 鼻塞者, 鼻為肺竅。 嗌塞者, 嗌為肺系也。 脈弦者, 寒兼飲也。 無汗者, 涼搏皮毛也。

治則治法:若傷燥涼之咳,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正為合拍。

處方:杏蘇散方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薑大棗(去核)橘皮杏仁〔加減法〕無汗,

脈弦甚或緊者, 加羌活, 微透汗。 汗後咳不止, 去蘇葉、羌活, 加蘇梗。 兼泄瀉、腹滿者, 加蒼術、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 加白芷;熱甚加黃芩, 泄瀉、腹滿者不用。 〔方論〕此苦溫甘辛法也。 外感燥涼, 故以蘇葉、前胡辛溫之輕者達表;無汗, 脈緊, 故加羌活辛溫之重者, 微發其汗。 甘、桔從上開, 枳、杏、前、芩從下降, 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 橘、半、茯苓, 逐飲而補肺胃之陽。 以白芷易原方之白術者, 白術, 中焦脾藥也, 白芷, 肺胃本經之藥也, 且能溫肌肉而達皮毛。 姜、棗為調和營衛之用。 若表涼退而裡邪未除, 咳不止者, 則去走表之蘇葉, 加降裡之蘇梗。 泄瀉、腹滿, 金氣太實之裡證也, 故去黃芩之苦寒, 加術、朴之苦辛溫也。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上焦篇(卷)·補秋燥勝氣論(篇)

原文:燥傷本髒, 頭微痛, 惡寒, 咳嗽稀痰, 鼻塞, 嗌塞, 脈弦, 無汗, 杏蘇散主之。 本髒者, 肺胃也。 《經》有嗌塞而咳之明文, 故上焦之病自此始。 燥傷皮毛, 故頭微痛、惡寒也。 微痛者, 不似傷寒之痛甚也。 陽明之脈, 上行頭角, 故頭亦痛也。 咳嗽稀痰者, 肺惡寒, 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 不能通調水道, 故寒飲停而咳也。 鼻塞者, 鼻為肺竅。 嗌塞者, 嗌為肺系也。 脈弦者, 寒兼飲也。 無汗者, 涼搏皮毛也。 按:杏蘇散, 減小青龍一等。 此條當與下焦篇所補之痰飲數條參看。 再杏蘇散, 乃時人統治四時傷風咳嗽通用之方, 本論前于風溫門中已駁之矣。 若傷燥涼之咳,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正為合拍。

若受重寒夾飲之咳, 則有青龍;若傷春風, 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 則仍從桑菊飲、桑杏湯例。 杏蘇散方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薑大棗(去核)橘皮杏仁〔加減法〕無汗, 脈弦甚或緊者, 加羌活, 微透汗。 汗後咳不止, 去蘇葉、羌活, 加蘇梗。 兼泄瀉、腹滿者, 加蒼術、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 加白芷;熱甚加黃芩, 泄瀉、腹滿者不用。 〔方論〕此苦溫甘辛法也。 外感燥涼, 故以蘇葉、前胡辛溫之輕者達表;無汗, 脈緊, 故加羌活辛溫之重者, 微發其汗。 甘、桔從上開, 枳、杏、前、芩從下降, 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 橘、半、茯苓, 逐飲而補肺胃之陽。 以白芷易原方之白術者, 白術, 中焦脾藥也, 白芷, 肺胃本經之藥也, 且能溫肌肉而達皮毛。 姜、棗為調和營衛之用。
若表涼退而裡邪未除, 咳不止者, 則去走表之蘇葉, 加降裡之蘇梗。 泄瀉、腹滿, 金氣太實之裡證也, 故去黃芩之苦寒, 加術、朴之苦辛溫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