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傷風是指先有破傷, 風毒之邪由創口侵入而引起驚風的一種疾病。 西醫亦叫破傷風。
其臨床特點是, 有皮肉破傷史, 有一定潛伏期, 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陣發性抽搐, 抽搐間歇期全身肌肉仍緊張強直, 伴有發熱, 但神志清醒, 多因併發症而死亡。
破傷風病名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 雲:“身體強直, 口噤不能開, 四肢顫抖, 骨體疼痛, 面目喁斜, 此皆損傷之處中於風邪, 故名破傷風。 ”
風毒之邪廣泛存在, 不僅發生於皮肉破傷, 手術中消毒不嚴格, 或新生兒臍帶污染, 或生產及流產處置不當, 或褥瘡染毒, 也可引起破傷風。
病因病機
病因為皮肉破傷, 又感受風毒之邪。 風毒之邪乘皮肉破傷之處侵襲人內, 風為陽邪, 善行而數變, 外風引動肝風內動, 風毒人侵日久, 化熱化火, 使臟腑失調, 氣血失和, 陰損及陽, 甚至陰陽離決而死亡。
診斷
潛伏期:一般在10天左右, 短者可1—2天, 長者半月至2個月不等。 臍帶染毒多在5—7天發病, 故又稱七日風。 潛伏期越短, 病情越重, 預後越差。
前驅期:時間較短, 僅l一2天, 表現有乏力, 頭暈, 頭痛, 全身不適, 咀嚼無力, 畏寒低熱, 煩躁不安, 下頜稍感緊張, 張口略感困難。 反射亢進。 創面多於陷無膿, 周圍皮膚暗紅, 有疼痛感和牽制感。
發作期:典型發作症狀是肌肉強直性痙攣和陣發性抽搐。
膈肌和肋間肌痙攣, 可出現呼吸困難, 甚至窒息。 直腸和膀胱痙攣可引起便秘和尿瀦留。 發作性抽搐是指病情嚴重者, 在肌肉強直性痙攣中又出現全身肌肉陣發性抽搐, 呈自發性、陣發性發作。
在抽搐間歇期患者的肌肉也呈痙攣狀,
非典型發作的, 僅出現破傷部位局部的肌肉強直, 不延及全身。
病變後期, 患者由於長期肌肉強直、痙攣、抽搐及攝人不足, 致體力消耗, 面色光白, 營養不良, 水、電解質紊亂, 酸中毒, 合苛肺部感染, 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 心肌麻痹引起死亡。
輔助檢查:發作期血白細胞增高, 創口膿液培養有破傷風桿菌生長。
鑒別診斷
一、化膿性腦膜炎與破傷風一樣出現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表現, 但化膿性腦膜炎無陣發性抽搐。 還有劇烈頭痛, 高熱, 噴射性嘔吐,
二、狂犬病有被犬、貓咬傷皮肉的病史, 但狂犬病患者呈興奮、恐懼狀, 看見或聽到水聲, 便發生吞咽肌痙攣, 稱“恐水病”。 可因膈肌收縮產生大聲嘔逆, 如犬吠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