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脾虛濕蘊型梅毒

證候表現:疳瘡破潰, 瘡面淡潤, 或結毒遍生, 皮色褐暗, 或皮膚水皰, 滋流黃水, 或腐肉敗脫, 久不收口;伴筋骨酸痛, 胸悶納呆, 食少便溏, 肢倦體重;舌胖潤, 苔膩, 脈滑或濡。

病因病機:素體脾虛濕盛, 淫穢疫毒久羈, 故疳瘡破潰, 瘡面淡潤, 或結毒遍生, 皮色褐暗, 或皮膚水皰, 滋流黃水, 或腐肉敗脫, 久不收口, 脾虛運化失司, 則食少便溏;水濕蘊結, 氣機阻滯, 則胸悶納呆, 肢倦體重, 筋骨疼痛;舌胖潤、苔膩、脈滑或濡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則治法:健脾化濕, 解毒祛濁。

處方:芎歸二術東加減。

出處:《中醫外科學》·分論(卷)·第六章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篇)

原文:脾虛濕蘊:疳瘡破潰, 瘡面淡潤, 或結毒遍生, 皮色褐暗, 或皮膚水皰, 滋流黃水, 或腐肉敗脫, 久不收口;伴筋骨酸痛, 胸悶納呆, 食少便溏, 肢倦體重;舌胖潤, 苔膩, 脈滑或濡。 辨證分析:素體脾虛濕盛, 淫穢疫毒久羈, 故疳瘡破潰, 瘡面淡潤, 或結毒遍生, 皮色褐暗, 或皮膚水皰, 滋流黃水, 或腐肉敗脫, 久不收口, 脾虛運化失司, 則食少便溏;水濕蘊結, 氣機阻滯, 則胸悶納呆, 肢倦體重, 筋骨疼痛;舌胖潤、苔膩、脈滑或濡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法:健脾化濕, 解毒祛濁。 方藥:芎歸二術東加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