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頓咳的病因與診斷

頓咳是小兒時期感受時行邪毒引起的肺系時行疾病, 臨床以陣發性痙攣咳嗽, 咳後有特殊的雞啼樣吸氣性吼聲為特徵。 本病因其咳嗽特徵又名“頓嗆”、“頓嗽”、“鷺鷥咳”;因其具有傳染性, 故又稱“天哮嗆”、“疫咳”。

頓咳好發於冬春季節, 以5歲以下小兒最易發病, 年齡愈小, 則病情大多愈重, 10歲以上則較少罹患。 病程愈長, 對小兒身體健康影響愈大, 若不及時治療, 可持續2—3個月以上。 典型的頓咳與西醫學百日咳相符。 近年來, 由於廣泛開展百日咳菌苗預防接種, 百日咳發病率已大為下降。 但百日咳綜合征及部分支氣管炎出現頓咳證候者,

同樣可按本病辨證施治。

本病在古代醫籍中有不少類似記載, 如《素問·咳論》已有有關症狀描述:“久咳不已, 三焦受之……此皆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明·秦景明《幼科金針·天哮》記載:“夫天哮者, ……蓋因時行傳染, 極難奏效。 其症咳起連連, 而嘔吐涎沫, 涕淚交流, 眼胞浮腫, 吐乳鼻血, 嘔衄睛紅。 ”更確切地描述了本病症狀表現, 並指出本病的傳染性。 在中醫學的歷代文獻中積累了有關本病的許多豐富寶貴的資料, 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病因病機

本病由外感時行邪毒侵入肺系, 夾痰交結氣道, 導致肺失肅降, 為其主要病因病機。

小兒時期肺常不足, 易感時行外邪, 年齡愈小, 肺更嬌弱, 感邪機會愈多。

病之初期, 時行邪毒從口鼻而入, 侵襲肺衛, 肺衛失宣, 肺氣上逆, 而出現形似普通感冒咳嗽症狀, 且有寒熱之不同。 繼而疫邪化火, 痰火膠結, 氣道阻塞, 肺失清肅, 氣逆上沖, 而咳嗽加劇, 以致痙咳陣作, 痰隨氣升, 待痰涎吐出後, 氣道稍得通暢, 咳嗽暫得緩解。 但咳嗽雖然在肺, 日久必殃及它髒。 犯胃則胃氣上逆而致嘔吐;犯肝則肝氣橫逆而見兩脅作痛;心火上炎則舌下生瘡, 咳則引動舌本;肺與大腸相表裡, 又為水之上源, 肺氣宣降失司, 大腸、膀胱隨之失約, 故痙咳則二便失禁;若氣火上炎, 肺火旺盛, 引動心肝之火, 損傷經絡血脈, 則咯血、衄血;肝絡損傷, 可見目睛出血, 眼眶瘀血等。 病至後期, 邪氣漸退, 正氣耗損, 肺脾虧虛,
多見氣陰不足證候。

年幼或體弱小兒體稟不足, 正氣虧虛, 不耐邪毒痰熱之侵, 在病之極期可導致邪熱內陷的變證。 若痰熱壅盛, 閉阻於肺, 可併發咳喘氣促之肺炎喘嗽;若痰熱內陷心肝, 則可致昏迷、抽搐之變證。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根據流行病學資料, 未接種百日咳疫苗, 有百日咳接觸史。

2、臨床表現

初咳期從起病至發生痙咳, 約7-10天。 病情類似感冒, 可有發熱、咳嗽、流涕及噴嚏等。 2-3天后熱退, 鼻塞流涕漸減, 而咳嗽日漸加重, 由聲咳漸轉陣發性連續咳嗽, 夜間為重。

痙咳期持續2-4周或更長。 咳嗽呈陣發性、痙攣性劇烈咳嗽, 咳後伴雞鳴樣吸氣聲。 如此反復, 患兒表情痛苦, 顏面紅紫, 涕淚交加, 舌向外伸, 舌下破潰, 最後咳出大量粘痰並吐出胃內容物,

咳嗽暫緩。 痙咳日輕夜重, 每因情緒激動、進食等因素而誘發。 新生兒和嬰兒常無典型痙咳, 而表現為窒息發作, 抽痙, 面唇青紫等危症。

恢復期痙咳消失至咳嗽止, 約2-3周。 本病的臨床診斷應注意觀察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痙攣性咳嗽, 及面目浮腫、目睛出血、舌系帶潰瘍。 對於發病初期感冒症狀逐漸減輕, 而咳嗽反增, 日輕夜重者, 應高度懷疑本病。

3、實驗室檢查

血象:初咳期及痙咳期白細胞總數可高達(20—40)×10的9次方除以L, 淋巴細胞占0.6—0.7。

細菌培養:鼻咽拭子培養法和咳碟法作細菌培養, 有百日咳嗜血桿菌生長。

血清學檢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查血清中特異性lgM抗體, 可用於早期診斷。

補體結合試驗用於回顧性診斷。

二、鑒別診斷

其他細菌及病毒感染可引起百日咳綜合征。 副百日咳桿菌及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可引起類似百日咳的痙攣性咳嗽, 主要依靠病原體分離或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