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咳是小兒時期感受時行邪毒引起的肺系時行疾病, 臨床以陣發性痙攣咳嗽, 咳後有特殊的雞啼樣吸氣性吼聲為特徵。 本病因其咳嗽特徵又名“頓嗆”、“頓嗽”、“鷺鷥咳”;因其具有傳染性, 故又稱“天哮嗆”、“疫咳”。
頓咳好發於冬春季節, 以5歲以下小兒最易發病, 年齡愈小, 則病情大多愈重, 10歲以上則較少罹患。 病程愈長, 對小兒身體健康影響愈大, 若不及時治療, 可持續2—3個月以上。 典型的頓咳與西醫學百日咳相符。 近年來, 由於廣泛開展百日咳菌苗預防接種, 百日咳發病率已大為下降。 但百日咳綜合征及部分支氣管炎出現頓咳證候者,
本病在古代醫籍中有不少類似記載, 如《素問·咳論》已有有關症狀描述:“久咳不已, 三焦受之……此皆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明·秦景明《幼科金針·天哮》記載:“夫天哮者, ……蓋因時行傳染, 極難奏效。 其症咳起連連, 而嘔吐涎沫, 涕淚交流, 眼胞浮腫, 吐乳鼻血, 嘔衄睛紅。 ”更確切地描述了本病症狀表現, 並指出本病的傳染性。 在中醫學的歷代文獻中積累了有關本病的許多豐富寶貴的資料, 至今仍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病因病機
本病由外感時行邪毒侵入肺系, 夾痰交結氣道, 導致肺失肅降, 為其主要病因病機。
小兒時期肺常不足, 易感時行外邪, 年齡愈小, 肺更嬌弱, 感邪機會愈多。
年幼或體弱小兒體稟不足, 正氣虧虛, 不耐邪毒痰熱之侵, 在病之極期可導致邪熱內陷的變證。 若痰熱壅盛, 閉阻於肺, 可併發咳喘氣促之肺炎喘嗽;若痰熱內陷心肝, 則可致昏迷、抽搐之變證。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根據流行病學資料, 未接種百日咳疫苗, 有百日咳接觸史。
2、臨床表現
初咳期從起病至發生痙咳, 約7-10天。 病情類似感冒, 可有發熱、咳嗽、流涕及噴嚏等。 2-3天后熱退, 鼻塞流涕漸減, 而咳嗽日漸加重, 由聲咳漸轉陣發性連續咳嗽, 夜間為重。
痙咳期持續2-4周或更長。 咳嗽呈陣發性、痙攣性劇烈咳嗽, 咳後伴雞鳴樣吸氣聲。 如此反復, 患兒表情痛苦, 顏面紅紫, 涕淚交加, 舌向外伸, 舌下破潰, 最後咳出大量粘痰並吐出胃內容物,
恢復期痙咳消失至咳嗽止, 約2-3周。 本病的臨床診斷應注意觀察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痙攣性咳嗽, 及面目浮腫、目睛出血、舌系帶潰瘍。 對於發病初期感冒症狀逐漸減輕, 而咳嗽反增, 日輕夜重者, 應高度懷疑本病。
3、實驗室檢查
血象:初咳期及痙咳期白細胞總數可高達(20—40)×10的9次方除以L, 淋巴細胞占0.6—0.7。
細菌培養:鼻咽拭子培養法和咳碟法作細菌培養, 有百日咳嗜血桿菌生長。
血清學檢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查血清中特異性lgM抗體, 可用於早期診斷。
補體結合試驗用於回顧性診斷。
二、鑒別診斷
其他細菌及病毒感染可引起百日咳綜合征。 副百日咳桿菌及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可引起類似百日咳的痙攣性咳嗽, 主要依靠病原體分離或血清學檢查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