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流腦中醫診療技術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 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 臨床以突然發熱, 頭痛, 嘔吐, 皮膚黏膜出現瘀點、瘀斑, 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 本病可在冬春季節流行, 目前以散發為多。 本病多見於兒童, 大多數患兒小於10歲, 發病高峰年齡為6~12月, 暴發型病死率高。 本病相當於中醫的“春溫”、“風溫”範疇。

病因病機

溫疫時邪侵入人體, 首犯肺衛, 速傳入裡, 則表裡俱熱, 衛氣同病。 疫邪化火侵入營分, 傷及心肝則見壯熱、煩躁、神昏、抽搐;入血動血則見皮膚瘀斑、鼻衄吐血、陰血暗耗。 少數患兒起病急暴, 疫邪直迫營血,

逆傳心包, 內陷厥陰, 則神昏、抽搐;或由於邪毒熾盛, 壅塞三焦, 可表現為熱深厥深的閉證;若正氣不支, 陽氣暴脫, 可見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的脫證。

辨證論治

1.衛氣同病證

[證候] 發熱惡寒, 頭痛項強, 噁心嘔吐, 口渴煩躁, 或嗜睡, 精神不振, 或見皮膚瘀點。 舌質紅, 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 疏表達邪。

[方藥] 銀翹散合白虎湯。 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豆豉、牛蒡子、荊芥、薄荷、蘆根、桔梗、竹葉、生石膏、知母、甘草。

若頭痛劇烈者, 加菊花、鉤藤、白芷疏風清熱, 平肝潛陽;嘔吐頻繁者, 加玉樞丹沖服芳香避穢, 降逆和胃;嗜睡者, 加郁金、菖蒲開竅醒神;瘀斑明顯者, 加赤芍藥、牡丹皮、生地黃涼血散瘀。

2.氣營兩燔證

[證候]壯熱神昏, 頭痛劇烈, 頸項強直, 嘔吐頻繁, 呈噴射狀, 口渴唇幹;或煩躁譫妄, 前囟凸起, 四肢抽搐, 皮膚瘀斑明顯, 大便幹結, 小便黃赤。 舌紅絳, 苔黃燥, 脈弦數。

[治法] 清氣涼營, 泄熱解毒。

[方藥] 清瘟敗毒飲。 主要藥物:生石膏、知母、甘草、黃連、黃芩、梔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赤芍、牡丹皮、連翹、玄參、桔梗。

抽搐頻繁者, 加鉤藤、地龍、全蠍、石決明平肝息風;神昏者, 加菖蒲、郁金、連翹, 或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清心開竅;皮膚瘀斑、鼻衄出血者, 加赤芍、紫草、茜草、白茅根涼血止血。

3.毒邪內閉證

[證候] 病勢急暴, 突然高熱, 劇烈頭痛, 反復嘔吐, 神昏譫語, 抽搐頻繁, 頸項強直, 角弓反張, 面紅氣粗, 喉間痰鳴, 皮膚瘀斑紫暗。 舌紅絳, 苔黃幹, 脈弦有力。

[治法] 清熱解毒,

開竅息風。

[方藥] 清瘟敗毒飲合羚角鉤藤湯。 主要藥物:生石膏、知母、甘草、黃連、黃芩、梔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赤芍、牡丹皮、連翹、玄參、桔梗。

若喉中痰鳴較盛者, 加鮮竹瀝、天竹黃清熱滌痰;抽搐不止者, 加全蠍、蜈蚣、僵蠶息風止痙;昏迷者加至寶丹或紫雪丹醒神開竅;便秘者加大黃、玄明粉通腑瀉火。

4.正虛外脫證

[證候] 高熱驟降, 體溫上升, 大汗淋漓, 面色青灰或蒼白, 四肢厥冷, 神志模糊, 精神委靡, 呼吸微弱, 口鼻氣涼, 紫斑成片, 皮膚花紋, 口唇爪甲青紫。 舌質紫暗, 脈微欲絕。

[治法] 回陽救逆, 益氣固脫。

[方藥] 參附龍牡救逆湯。 主要藥物:人參、附子、龍骨、牡蠣。

若皮膚發花, 紫斑成片, 唇甲青紫者, 加丹參、紅花、當歸活血化瘀;神志模糊者, 加菖蒲、郁金開竅寧神。

5.氣陰兩虛證

[證候] 身熱已退, 或低熱起伏, 或夜熱早涼, 神疲氣弱, 肌肉酸痛, 甚則肢體筋脈拘急, 心煩易怒, 口乾舌燥, 納少, 易出汗。 舌紅少津, 或剝脫無苔, 脈細數。

[治法] 益氣養陰, 清解餘熱。

[方藥] 生脈散合大補陰丸。 主要藥物: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熟地、龜板、知母、黃柏。

若低熱不退, 加地骨皮、青蒿、鱉甲加強退虛熱之功;汗多者, 加黃芪、牡蠣益氣斂陰, 固澀止汗;肌肉酸痛, 筋脈拘急者, 加雞血藤、絲瓜絡、木瓜舒經活絡。

經驗方

1.經驗方一

[藥物組成] 豬牙皂、細辛各17.5克, 土朱砂、雄黃各12.5克, 木香、桔梗、貫眾、防風、法半夏、甘草各10克, 藿香、陳皮、薄荷各15克, 枯礬5克, 共研細末。

[功效] 清熱解毒, 開竅息風。

[適應證]流腦頭痛、嘔吐、昏迷者。

[用法用量]10~15歲5~10克,

5~9歲 2.5~5克, 2~4歲2.5克。 每日兩次, 姜湯沖服。

2.經驗方二

[藥物組成]龍膽草2.5克, 白僵蠶5克, 酒地龍5克, 幹蠍尾3克, 全蜈蚣1條, 雙鉤藤6克, 西洋參2克(另燉兌服), 首烏藤10克, 白蒺藜10克, 黃菊花6克, 酒杭芍10克, 大生地黃6克, 青連翹6克, 炙甘草2.5克, 鮮生地黃6克。

[功效]清熱鎮驚通竅。

[適應證]氣營兩燔證。

[用法用量]水煎, 每日一劑, 分兩次服。

3.化斑湯

[藥物組成]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玄參、甘草各9克, 犀角(水牛角代)6克, 粳米15克。

[功效] 清氣涼營, 泄熱解毒。

[適應證] 本病氣營兩燔證。

[用法用量] 水煎, 每日一劑, 分兩次服。

適宜技術

1.吹鼻法

麝香0.3克, 梅片30克, 明礬60克, 三藥共研細末, 蘸藥末用鼻吸微量或吹入鼻腔中。 每日數次, 病癒停止使用。 用於流腦頭痛、嘔吐、昏迷者。 注意勿阻塞鼻腔, 引起呼吸道不暢通。 過敏患兒不宜使用。

2.針灸法

高熱者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嘔吐取內關、氣海、足三裡;躁動不安取內關、大椎、神門、十宣等;呼吸衰竭取水溝、會陰,灸關元;昏迷取水溝、湧泉、十宣、太沖等。

3.外敷法

方法一:水蛭蟲30~60克。焙乾研末水調敷後髮際至第二頸椎上,切忌入口。

方法二:吳茱萸10~15克,白酒適量。吳茱萸研末,用白酒調成軟膏狀,敷於手足心並用布包紮好,敷1~2小時取下。

方法三:石膏5~10克。研粉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于患兒頭部。

過敏患兒不宜使用。

2.針灸法

高熱者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嘔吐取內關、氣海、足三裡;躁動不安取內關、大椎、神門、十宣等;呼吸衰竭取水溝、會陰,灸關元;昏迷取水溝、湧泉、十宣、太沖等。

3.外敷法

方法一:水蛭蟲30~60克。焙乾研末水調敷後髮際至第二頸椎上,切忌入口。

方法二:吳茱萸10~15克,白酒適量。吳茱萸研末,用白酒調成軟膏狀,敷於手足心並用布包紮好,敷1~2小時取下。

方法三:石膏5~10克。研粉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敷于患兒頭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