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診治黑熱病

中醫病因

黑熱病屬於中醫學溫病或疫病範圍。 任何溫病、疫病的發生, 不外內外兩個因素;而本病既屬溫病或疫病, 其外因之主因應為熱疫毒邪, 即感受時行的疫病之氣而發為本病, 正如 《素問·刺法論》所說:“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無問大小, 病狀相似。 ”內因則為正氣不足, 既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中醫病機

當熱疫毒邪侵入人體後, 每伏藏幹募原或半表半裡, 出入于營衛之間, 故本病發作時, 表現為不規則發熱;若邪漸陷於陰, 耗傷氣血, 故見患者消瘦、面色晄白;邪阻日久, 正虛邪戀, 氣血運行不暢, 瘀血病阻於脅下,

則成痞塊或癱瘓。 黑熱病病因雖是熱疫毒邪, 但發病卻與體內的正氣強弱有密切關係;若正氣旺盛, 營衛充沛, 則可抗禦外邪, 即使感邪之後亦未必發病;若正氣虛弱, 腠理疏鬆, 則易遭受邪氣的侵襲而發病。 若黑熱病久病不愈或反復發作, 勢必導致氣血虧虛, 則可成虛勞之證。

中醫診斷

1.早期(衛氣同病)

證候:發熱, 熱型多不規則, 惡寒, 食欲不振, 腹脹或腹瀉, 嘔吐, 舌質紅, 苔薄黃膩 脈滑數。

證候分析:熱度毒邪侵入人體, 每伏藏于募原, 出入于營衛之間, 正邪交爭, 故見發熱 不規則, 惡寒。 若影響及脾胃, 致脾失健運, 胃失和降, 故見食欲不振、腹脹或腹瀉、嘔吐, 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均為熱毒侵襲之象。

2.進展期:

(1)少陽陽明合病證:證候:寒熱往來,

納呆, 噁心嘔吐, 泄瀉, 脈弦滑或弦滑數。

證候分析:邪在半表半裡, 正邪相爭, 正勝則熱, 邪勝則寒, 寒熱交替出現, 故寒熱往來;邪犯少陽, 影響脾胃, 脾胃受損, 運化功能失常, 水濕內停, 困於中焦, 而使胃失受納, 胃氣上逆, 脾氣不升隨濁氣而降, 見納呆噁心、嘔吐泄瀉, 濕停日久化熱, 故可見滑數脈。

(2)瘀血阻滯、腸胃瘀積證:

證候:脾大過臍, 腹脹大, 發熱, 尤以手足心為甚, 脈滑數。

證候分析:脾胃受損日久, 濕濁凝聚成痰, 痰阻氣滯, 氣滯則血行不暢, 脈絡壅塞, 痰 濁與氣血搏結, 日漸增大而成證瘕, 症見脾大過臍, 腹脹大, 陰血虛生內熱, 故見發熱, 尤 以手足心為甚, 脈滑細數為血虛夾痰濁濕熱瘀血阻滯之征。 3.晚期(正虛邪戀) 證候:發熱反復起伏多次,

全身消瘦, 神疲倦怠, 面色蒼白或指甲及眼結膜蒼白, 皮膚粗糙乾燥或毛髮稀少無光澤, 脅下痞塊, 舌質淡紅, 苔少, 脈細弱。 證候分析:疫熱毒邪侵襲日久, 耗傷氣血, 致正虛邪戀, 故見發熱反復起伏;氣血虧虛故見全身消瘦、神倦, 面色蒼白或指甲及眼結膜蒼白;血虛失於濡潤, 故見皮膚粗糙乾燥或 毛髮稀少無光澤;正虛瘀結脅下故成痞塊, 舌淡紅, 苔少, 脈細弱, 力氣血虧虛之象。

中醫治療

1.早期(衛氣同病): 治法:解表芳化, 清熱解毒。 方藥:三仁東加連翹、黃芩。

2.進展期:

(1)少陽陽明合病證:治法:和解攻裡方藥:柴平東加減。 (柴胡9g、半夏9g、黨參9g、黃芩9g、陳皮9g、萊菔子9g、大黃 3~6g、乾薑1.5g、甘草6g)。 方中柴胡、黃芩和解半表半裡;黨參、半夏、陳皮、萊菔子、乾薑起健脾和胃降逆作用、大黃驅逐污濁之邪;甘草調和諸藥。

(2)瘀血阻滯、腸胃瘀積證: 治法:活血消積, 清熱涼血。

方藥:大黃 元明粉各等分。 用法:兩藥混勻, 一日3次, 一次2~6g。 外用二龍膏一張 (活甲魚、鮮莧菜、莪術、三棱、乳香、肉桂、沒藥、沉香、射香)。 服藥時以大便微溏, 一日2~3次為佳。 內服外用藥同時應用共起活血消積, 清熱涼血作用。

(3)併發症走馬牙疳(口腔重度細菌感染):治法①白信石少許。 用法:研極細, 放入冷水中, 棉球浸入至濕, 再用該棉球塗擦局部至出血, 然後用濃茶水反復漱口。 ②雄黃:用法:研末。 幹棉球沾少許粉末, 塗擦局部出血, 再用茶水漱口。

3.晚期(正虛邪戀)治法:益氣養血, 祛除餘邪。

方藥:加減複脈東加青蒿、地骨皮、柴胡鱉甲等;若兼脅下痞塊者, 可化痰祛瘀,

合用鱉甲煎丸。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