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如何瞭解自己孩子

養生之道網導讀:

如何瞭解自己孩子?家長總想瞭解自己的孩子, 卻往往走入理解的誤區, 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平等, 有時因此給家庭教育帶來很大的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瞭解自己孩子?

一些家長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著一些誤區

有些家長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學習, 怕孩子缺乏營養, 各種補品是應有盡有, 擔心孩子的成績, 除了正常督促孩子和學習外, 有的還請了家教。 可是, 有些家長卻不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個人情感。 尤其是一些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青春期的大孩子,

他們不但要面對繁重的學業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 而且還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各種問題和挫折, 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諸如恐懼、困惑、自卑等各種消極的情緒。 由於這些現象是在孩子內心深處, 如果孩子不想表露出來的話, 家長並不一定能及時地察覺有些性格外向一點的孩子還好些, 他們能自己講出來或在娛樂中發洩掉一部分, 自我得到調節, 而對於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 由於他們把事情總是擱在肚裡, 就很有可能一直處於嚴重的壓抑和痛苦的情感狀態之中。 這就需要家長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生活, 進行換位思考, 注意體察孩子面臨的問題, 感受孩子波動的情緒, 遇到挫折要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困難、解決問題、克服消極情緒。
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精神狀態, 而不是身體棒、學習好就“一好百好”了。

避開瞭解的誤區:

1、自以為是

在現實生活中, 父母“自以為是”的現象比比皆是, 當孩子吃飯的時候, 認為孩子沒有吃飽, 總想讓孩子多吃點;當孩子出門上學時, 總想讓孩子多穿 點, 生怕孩子冷, 把自己想吃的東西讓孩子多吃, 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孩子喜歡。 當和孩子交流的時候, 也往往會出現“自以為是”的現象, 不讓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的話, “你不要說了, 我就知道你會……”

2、一成不變

總是用一種溝通模式和孩子進行交流, 總是用一種思維去看成長著的孩子, 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用“哄騙、呵斥、命令”的模式達成自己的意願, 而不聽 從孩子想法,

不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長大了如果父母不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 依然沿用錯誤的溝通模式就會出現問題,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成長, 還認為自己了 解孩子, 這種錯誤的認識本身就是問題。

3、表面現象

父母有時候把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當做事實真相, 殊不知, 眼見未必就是事實真相, 親耳聽到的事情也會有偏差。 如果父母單方面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 進行整合, 按照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和分析, 勢必會產生誤解, 從而造成親子之間的誤會。 父母的武斷也會讓孩子從心裡“討厭”父母, 更多的是會傷害到孩子, 讓孩 子感覺父母是不可信和不可理喻的。

4、自我滿足

有些父母為了能夠多瞭解孩子, 採取種種“手段”,

偷看孩子的日記, 跟蹤、監視, 完全是“小偷”和“員警”的關係, 以至於讓孩子對父母有了反感之 情, 並且父母還會對自己的“行為”找個說法, 那就是--為了孩子好, 才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 父母這樣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 害怕孩子走出自己的 “視野”, 從而不能夠控制孩子, 有的父母以此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 孩子都是錯的。

大人與孩子之間通常不平等

對於孩子的人格, 他們的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與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可這件事要真正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很好的體現卻又很難。 有些現象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當有些家長正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時, 偏巧這時有朋友前來談事情, 你很有可能會立即轉身接待朋友,

而把孩子涼在一邊, 甚至連招呼也不和孩子打一個, 就跟朋友聊了起來。 這時孩子的心情可能就會很不高興, 儘管有時孩子並沒有在臉上顯現出睞, 但也無意間製造了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

這種不平等有時會給家庭教育帶來很大的問題

首先,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容易採取居高臨下的命令式、壓制式、甚至棍棒式的方式, 特別是意見不統一時, 這種現象尤為突出, 結果是家長說了算, 沒有商量的餘地。 這種方式所取得的無非是兩種結果:一是導致孩子默默地承受, 將消極和不快壓制在心底。 二是要麼導致孩子受權採取逃避、反抗甚至作出過激的行為。 有時候, 這種不平等的因素會促使孩子無法把內心的一些想法、感受父母、與父母交流的因素, 因為他們已經形成說了也白說,說了沒用的概念。所以,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父母除了對孩子的生活照顧之外,在人格上應視孩子為平等獨立的個體,他們一樣應該與成人享受得到人格尊重的權利。只有在雙方感情平等的基礎上,家長與孩子才能在感情的世界裡自由地翱翔,才能得到充分地交流,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和遭受挫折時的痛苦。只有充分地瞭解孩子,才能培養出積極主動、樂觀負責、奮發進取、自強自信的良好品行。

如何真正的瞭解孩子

1、從細節上瞭解

有的家庭從孩子出生便給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孩子的言行,從孩子的言行中發現和認識孩子的優缺點、各種情緒反應和生活習慣等,做到有的放矢,說教有據。

2、學會做比較

通過比較,你能清楚知道孩子掌握的知識、能力、個性以及與夥伴相處情況。即使孩子身上有不少缺點也不要發愁,在比較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這正是孩子內在本質和潛在優勢的顯現,是你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和促使孩子不斷進步的“無言啟示”。通過比較,增加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助於制定合乎實際的教育計畫。

3、和孩子做朋友

通過比較,你能清楚知道孩子掌握的知識、能力、個性以及與夥伴相處情況。即使孩子身上有不少缺點也不要發愁,在比較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這正是孩子內在本質和潛在優勢的顯現,是你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和促使孩子不斷進步的“無言啟示”。通過比較,增加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助於制定合乎實際的教育計畫。

4、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俗話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從多方面獲得孩子的資料可以避免對孩子認識的主觀偏見,有助於發現被自己忽視的問題。研究表明:兒童最信賴的人是老師,最親密的人是朋友。孩子與自己的朋友無話不談。從孩子的朋友和老師那裡獲取資訊是你最佳的選擇。

如何瞭解自己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要像朋友一樣,只有人格平等,才有瞭解的可能。

因為他們已經形成說了也白說,說了沒用的概念。所以,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父母除了對孩子的生活照顧之外,在人格上應視孩子為平等獨立的個體,他們一樣應該與成人享受得到人格尊重的權利。只有在雙方感情平等的基礎上,家長與孩子才能在感情的世界裡自由地翱翔,才能得到充分地交流,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和遭受挫折時的痛苦。只有充分地瞭解孩子,才能培養出積極主動、樂觀負責、奮發進取、自強自信的良好品行。

如何真正的瞭解孩子

1、從細節上瞭解

有的家庭從孩子出生便給孩子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孩子的言行,從孩子的言行中發現和認識孩子的優缺點、各種情緒反應和生活習慣等,做到有的放矢,說教有據。

2、學會做比較

通過比較,你能清楚知道孩子掌握的知識、能力、個性以及與夥伴相處情況。即使孩子身上有不少缺點也不要發愁,在比較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這正是孩子內在本質和潛在優勢的顯現,是你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和促使孩子不斷進步的“無言啟示”。通過比較,增加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助於制定合乎實際的教育計畫。

3、和孩子做朋友

通過比較,你能清楚知道孩子掌握的知識、能力、個性以及與夥伴相處情況。即使孩子身上有不少缺點也不要發愁,在比較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這正是孩子內在本質和潛在優勢的顯現,是你教育孩子的突破口和促使孩子不斷進步的“無言啟示”。通過比較,增加了教育孩子的信心,有助於制定合乎實際的教育計畫。

4、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俗話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從多方面獲得孩子的資料可以避免對孩子認識的主觀偏見,有助於發現被自己忽視的問題。研究表明:兒童最信賴的人是老師,最親密的人是朋友。孩子與自己的朋友無話不談。從孩子的朋友和老師那裡獲取資訊是你最佳的選擇。

如何瞭解自己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要像朋友一樣,只有人格平等,才有瞭解的可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