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候表現:面目、周身皮膚發黃,
顏色鮮明如橘皮,
小便色黃,
伴有精神疲倦,
不欲吮乳。
熱重者煩躁不安,
口渴唇幹,
嘔吐腹脹,
甚則神昏,
抽搐。
舌紅,
苔黃。
病因病機:此為陽黃證,
濕熱之邪蘊阻脾胃,
肝膽疏泄失常,
膽汁外溢,
故膚目皆黃,
中焦氣滯,
升降失常,
故嘔逆腹脹,
大便秘結,
不思吮乳。
熱甚於內,
則口渴唇幹。
濕熱化火,
竄犯營血,
故黃疸明顯加劇,
煩躁不安,
甚則抽搐痙厥。
治則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茵陳蒿東加減。
出處:《中醫兒科學》·第三章初生兒病證(篇)·第一節胎黃(章)
原文:濕熱薰蒸症狀面目、周身皮膚發黃,
顏色鮮明如橘皮,
小便色黃,
伴有精神疲倦,
不欲吮乳。
熱重者煩躁不安,
口渴唇幹,
嘔吐腹脹,
甚則神昏,
抽搐。
舌紅,
苔黃。
證候分析此為陽黃證,
濕熱之邪蘊阻脾胃,
肝膽疏泄失常,
膽汁外溢,
故膚目皆黃,
中焦氣滯,
升降失常,
故嘔逆腹脹,
大便秘結,
不思吮乳。
熱甚於內,
則口渴唇幹。
濕熱化火,
竄犯營血,
故黃疸明顯加劇,
煩躁不安,
甚則抽搐痙厥。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東加減。
本方清熱化濕,
利膽退黃,
為濕熱黃疸的首選方。
嘔吐者,
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嘔;腹脹者,
加厚樸行氣導滯;苔白膩,
大便稀溏,
濕重於熱者,
去大黃,
加滑石清熱利濕,
也可改用甘露消毒丹或茵陳四苓散;煩躁,
口渴唇紅者,
加生地、丹皮、玄參、赤芍涼血消熱;神昏,
抽搐者,
加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清心開竅熄風;若正氣不支,
氣陽衰脫,
見神萎氣促,
肢冷汗出者,
急予獨參湯或參附龍牡救逆湯大補元氣,
溫陽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