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補中益氣湯配方

補中益氣湯配方

黃芪一錢,甘草五分,人參(去蘆)三分,當歸身(酒焙乾或曬乾)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術三分。 每日1劑,水煎服。 早、晚各服1次。

謂黃芪、人參、甘草三藥為“除濕熱、煩熱之聖藥”,即氣虛發熱,以甘溫補氣,治本而退熱。 白術專補脾胃,《本草經疏》雲:“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氣純陽,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 ”然李氏于原書後卻謂白術“除胃之熱,利腰間血”。 前者乃述白術有補中益氣,俾氣充陽升而熱退,後者卻頗有些令人費解。 考白術可“利腰間血者,血屆陰,濕為陰邪,下流客之,使腰臍血滯而不得通利,濕去則諸證愈矣”。

明示本藥並非行血滯之品,實為健脾燥濕而收功。 上述人參、白術、甘草三味,甘溫補中之品,與黃芪陽輔相成,則補氣健脾之功益著,均為本方臣藥。

氣虛日久,必損及血,故本方又配伍甘辛而溫的當歸補養陰血。 張介賓說:“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 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 亦血中之聖藥也。 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 凡有形體虛損之病,無所不宜所以,本方用之既有補而不滯之長,又不悖立法甘溫之旨,加之得參、芪、術、草益氣生血之助,補血之力益彰。 清陽當升不升,則濁陰當降不降,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氣機不暢,故配伍陳皮調理氣機,以助升降之複,使清濁之氣各行其道,並可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

以上二味共為佐藥。 再人輕清升散之柴胡、升麻,以協諸藥共助清陽之上升。 正如《內外傷辨惑論》所說:”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芪、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 ??二味若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氣上升也。 “《本草綱目》亦說:”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乃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 “因二味並無補益之功,故”在脾虛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發之氣,振動清陽,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轉輸,所以,必與補脾之參、芪、術並用且用量不宜過重,如《藥品化義》說:柴胡“若多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升麻“善提清氣,少用佐參、芪升補中氣。 ”故此二藥佐而兼使。 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上述諸藥合用,可使脾胃健運,元氣內充,氣虛得補,氣陷得舉,清陽得升,則諸症可除。 趙獻可曾說:“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 ”本方甘、補、溫、通、升、燥俱備,故在補益脾胃方中頗具特色。

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

現代常化裁運用於治疔體弱所致的眩暈、頭痛、耳鳴、耳聾、視力模糊,以及慢性氣管炎、子宮脫垂、脫肛、習慣性流產、崩漏、功能性低熱等見有上述證候者。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

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