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八勁法在太極拳運用中是非常廣泛的, 掌握其特點和運用對我們學好太極拳將會有非常大的作用。 今天小編就以當中的“捋”來給大家做介紹, 希望大家可以借此進一步瞭解楊式太極拳八法。
捋在八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關係到全身重心的平衡。
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大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 其四要說的是重心, 道:“太極拳術, 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 右腿為實, 左腿為虛, 全身坐在左腿, 則左腿為實, 右腿為虛。 虛實能分, 而後轉動輕靈, 毫不費力;如不能分, 則邁步重滯,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 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 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 以虛實分, 左腿實, 實足, 右腿虛, 虛淨, 右腿實, 實足, 左腿虛, 虛淨, 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
由此可見, 楊式太極拳也非常重視對重心的研究, 以穩定自己身體。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 捋法解義中, 有兩處提到自然, “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 太極拳本應自然, 這是無可爭論的。
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 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 本來太極拳很自然, 很簡單, 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複雜了。
其實練太極拳越自然越好, 不要刻意去練煉,
太極拳, 講究與自然融為一體, 是一種境界的提升。
“八法秘訣”強調頂頭懸和不丟頂。 這個“頂”可解義為頭頂的頂和二人較枝在接觸點上的不丟頂。 關於頂頭懸的頂, 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的第八節 “修煉陰陽頂”中有詮釋, 不再多筆墨。 捋義解, 有“輕靈不丟頂”之要求。 要求太極拳修煉者要“不丟頂”是習練太極拳的嚴格規範, 練拳修內功要守規矩。
絕對不可以有隨意性, 不尊師教。 在接觸點上不丟頂, 首先, 身形堅持三不動:不要有動意, 不主動,
楊澄甫的“八法秘訣”講的是推手要義, 在推手較技中雙方接手“不丟頂”尤為關要。 不丟頂屬於中定勁, 中定在“八門五步十三勢”拳法中, 是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 站住中定, 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點的位置, 當然不應該亂動的。 楊露禪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導(吳圖南口傳)。 我多年對太極拳的研習體驗到, 如果“太極十年不出門”, 中定功的修煉要在五年後小有成就, 再進一步深研, 身形可中正, 有可能“站住中定”, 這是多年修為太極拳綜合功夫的顯現。
二人相接, 或對方的手已經進入到己的胸、腹部位, 同樣是接觸點, 仍應不動、不丟、不頂。 當然, 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體的修養,
中定內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 首要是修煉“九松十要一虛靈”。 此功法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詮釋。 九松:即從下往上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 十要:即溜臀、裹襠、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吸左右胸窩、圓背、馳頸。 關於頂, 王宗嶽公提到“虛領頂勁”, 我習練中體驗, 認為資深拳家對“虛領頂勁”不難把握, 這一拳藝對初學者有難度, 脊柱和後脖梗易僵緊, 不好操作。 我認為“虛靈神靈”即將精神置於頂上, 此法便於把握也易操作。
虛靈神頂, 在操作時, 頂上不要放意念, 虛虛靈靈就可以了, 將神氣, 精神放在頂上一寸, 便是虛靈神頂。 腳下松, 經腳、踝、膝、腰、膝椎到頂。 練拳時每動都松一次腳, 松腳意思往上到頂, 日久形成虛靈神頂。 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 從實腳下的重心點到頂, 上下一條線, 安舒中正的中定內功出來了。 再較技, 勝多敗少, 很有興味。 太極八法, 任你自由運用, 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 遇到什麼強手、高手化中走開, 美哉太極揉手。
“八法秘訣”有八八六十四句訣, 演釋出八八六十四手, 這是圈內很多修煉家都知道的功法。 但詮釋有難度, 不是不努力研修, 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礙。
太極拳功成不是聽你說了什麼, 也不是單單看盤一趟拳。 可以這麼說, 太極拳是心靈和頭腦的功夫,太極內功講究身知、體悟。意思是身上明白,從身體反映出來的,驗證太極拳理的功夫。練拳在初級要松,做不到全身放鬆,要將從腳到手的九大關節放鬆開,進而心、神、意、氣松,骨與肉之間也要放鬆,到中極功夫,達到全體透空,進而修煉到無形無象的無——周身上下摸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沒有力點,是一個空點。
二人較技周身內外放鬆,也稱謂為規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釋是不是“引導使之前”“力盡”可以解釋為退去本力。前輩大師經常教育告誡後學者,“太極功夫在拳裡”,經常練拳,本力漸漸退去,內功上身。修煉太極拳,人類是載體,載體不騰空,不清理乾淨,沒有通道,內功怎麼上身?如我們買房,空房我們才可以入住,身體內外松淨,內功方可上身,就是這個理兒。
太極拳是心靈和頭腦的功夫,太極內功講究身知、體悟。意思是身上明白,從身體反映出來的,驗證太極拳理的功夫。練拳在初級要松,做不到全身放鬆,要將從腳到手的九大關節放鬆開,進而心、神、意、氣松,骨與肉之間也要放鬆,到中極功夫,達到全體透空,進而修煉到無形無象的無——周身上下摸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沒有力點,是一個空點。二人較技周身內外放鬆,也稱謂為規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釋是不是“引導使之前”“力盡”可以解釋為退去本力。前輩大師經常教育告誡後學者,“太極功夫在拳裡”,經常練拳,本力漸漸退去,內功上身。修煉太極拳,人類是載體,載體不騰空,不清理乾淨,沒有通道,內功怎麼上身?如我們買房,空房我們才可以入住,身體內外松淨,內功方可上身,就是這個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