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眩暈病, 又稱美尼爾氏病, 於1861年首先由法國學者P.Meniere氏提出。 以發作性眩暈, 伴有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及聽力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 可能與變態反應, 內分泌紊亂, 病毒感染、疲勞、情緒波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一定關係。 目前現代西醫學治療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 手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易為患者所接受。
本病屬中醫“眩暈”範疇。 《黃帝內經》有不少記載, 《靈樞·口問》篇謂:“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隋代《諸病源候論·目眩候》指出:“腑髒虛, 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
現代中醫對內耳眩暈病的研究, 主要以控制其症狀發作開始。 最早明確為內耳眩暈病的中醫治療報導見於1959年。 其後相繼有不少中醫治療本病的報導, 但首次比較集中的臨床治療觀察樣本報導於1972年。 80年代以來, 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研究, 更引起普遍重視。 據不完全統計, 以中醫藥治療明確診斷為本病的病例累計達5千餘例。 經過3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積累,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用藥選方、針灸、氣功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中醫治療本病的療效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