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的腳步, 每走一步都是“感謝”和“感動”。 感謝每一天能夠行動自如。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這一生衣食無缺、能夠自力更生, 我建議從“三個銀行”的概念來教育, 也就是從孩子的“內在銀行”、“外在銀行”到“人民幣銀行”來做全面性的引導。
有位媽媽遺憾地說:“我每天很認真地教導兒子成長, 為他儲蓄許多自信、勇敢、努力等美德, 可是每當我先生回到家, 他就是一直從兒子的內在銀行提款, 不是指責就是打罵, 這讓我有很深的無力感……”
沒錯, 每個人從小在原生家庭需要透過父母愛的引導, 把許多美好的德性儲存到內在銀行裡。
直到目前兩個兒子──一個小學四年級、一個小學三年級, 爸爸仍未中止一天約二十分鐘的成長分享。 這位媽媽非常感激先生的用心付出, 她說:“兩個兒子的人格養成、價值觀的建立, 還有對人生充滿樂觀的情操, 都有了非常好的培育。 ”
想想看──我們自己從小是否保留了內在銀行的存褶?你的內在銀行是“存款”多?還是“欠款”多?你還需要那些美好德性的儲蓄?同時, 想想看我們的子女, 他們也有美好的內在銀行存褶本嗎?還來得做些什麼補救或改善的措施嗎?
當一個人有豐富扎實的“內在銀行”儲存,
有位爸爸用心良苦地栽培兒子, 從兒子讀幼稚園即把同學的姓名、電話建檔, 開生日party時熱情地邀請同學出席, 小學時回頭邀幼稚園同學, 念中學時回頭邀幼稚園、小學的同學……, 就這樣一路真誠地和同學建立友誼, 直到大學畢業後, 兒子保有200多位好朋友的連絡方式。
各位可以想像這個兒子往後進入社會、進入職場, 他將比別人得到更多的助力, 而且他有不同領域的朋友, 對他而言, 所謂的“知人善任”“廣結善緣”都已經是現成的能力了。
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渴望子女將來的成就比自己高, 財富比自己多, 日子過得比自己好。
從小若從“內在銀行”、“外在銀行”能用心引導, 將來在生涯發展、在人生格局必然有海闊天空的機會。
人生第三個銀行──“人民幣銀行”, 指的是子女透過美德和人脈的儲蓄, 進入社會後有衣食不愁, 甚至創造財富、照顧自己的能力。
講到“錢”, 過去的、傳統的想法, 多數都和“俗氣”、“貪財”、“傷感情”有關。 然而時代變遷快速, 如果還維持“錢夠用就好”或“錢是身外之物,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的想法, 往往在財務危機出現時才後悔莫及。
創造個人“有錢”、“富足”的環境往往是多數人在歷經社會經濟危機後的領悟, 有錢才能送子女出國留學、有錢才能得到最好的醫療救治, 有錢才能讓自己免於匱乏的困窘和無助。 有錢──才有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這樣不是也做到有福同享的境界嗎?
為什麼缺錢?
有些人從小因為父母在“內在銀行”培育了對“錢”錯誤的認知, 或者疏于引導理財的具體做法, 以致于長大成人後對錢有恐懼感(例如:從小看到父母缺錢而發愁), 或對錢有內疚感(例如:父母曾經指責孩子太勢利), 或對錢無所謂(例如:父母對子女出手太闊, 使得子女全無對錢的危機意識)。
有位大學生告訴我, 從小父母灌輸“有錢沒錢是大人的事, 你不用管太多”、“錢夠用就好, 不要奢望一夕致富”, 如今, 他已快大學畢業, 家境變得困窘, 他也掙扎在繼續深造, 考個研究所念?還是儘快進入社會謀生, 改善家境?
若要教導子女免于缺錢的困窘, 除了從小“建立善用零用錢”的遊戲規則, 還可以從三個方向來。
第一方向是“延遲享樂”。
多數人從小對玩具、對霜淇淋、對糖果……都會有自然的渴望, 父母在忙碌之餘, 在匆忙之間, 往往順手就給, 或順口就答應, 這往往造成孩童對欲望的滿足缺乏“等候”的意志和情操。
長大成人後對電動玩具、對摩托車、對名牌包包有了更大的胃口, 於是出現了不少父母必須代償子女債務的事件。
當父母懂得教導子女:“一周內行為表現良好, 在週五必有玩具可以領取”, 或是“儲蓄達某一金額必有獎金入帳”等方法, 則子女不但對“等待”有耐心, 同時對金錢、對享樂會有比較良好的自律。
第二方向是對錢有正向的認知。
父母不要再以個人在金錢上挫敗的經驗灌輸到子女身上, 更不宜以奢侈浪費的習慣來傳承。 “貨幣”有那些種類?“理財”的管道有那些?“以錢滾錢好?還是人追著錢才好?”這些簡易的金錢知識都可以趁早教導子女。
有位爸爸讓兒子存有各國貨幣,久而久之,兒子就注意到紙鈔或銅板上的字體、圖樣,更大一點還能辨識數目的差異,到了十多歲,在爸爸的引導下,他已注意到什麼是國際匯率,什麼是價差,甚至提早讓兒子建立世界觀。
這位爸爸說:“兒子並沒有對錢入迷,我只是引導他認識各國貨幣,同時對身處的世界動向有興趣,當然,無形中,他對錢的態度更懂得精打細算了。”
協力廠商向是對“花錢”有自在的感覺。
當孩子學到“賺錢 - 存錢=花錢”的理財公式,不再是“賺錢 - 花錢=存錢”或“缺錢 - 花錢=欠錢”的方式時,他們必然也有渴望自由消費的樂趣。
有些害怕花錢、恐懼失去錢的人,往往以吝嗇鬼或小氣鬼的方式對家人、親友相處,結果賺錢的辛苦是擁有,而花錢的喜樂卻全無。
所以,引導孩子也有“花錢有理”的想法,拿規劃內的錢來投資自己、美化自己、健全自己、成長自己和幫助他人,這樣一生與錢為伍的努力過程才會有平衡點。
總之,這一生我們和錢相處已久,若有厭惡、濫用或恐懼等各種複雜的感受,這是需要好好去面對、去做關係整合;而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從內在銀行→外在銀行→人民幣銀行一樣需要更具體、更健全的引導,好讓人生三大銀行逐步建構完成。
“貨幣”有那些種類?“理財”的管道有那些?“以錢滾錢好?還是人追著錢才好?”這些簡易的金錢知識都可以趁早教導子女。有位爸爸讓兒子存有各國貨幣,久而久之,兒子就注意到紙鈔或銅板上的字體、圖樣,更大一點還能辨識數目的差異,到了十多歲,在爸爸的引導下,他已注意到什麼是國際匯率,什麼是價差,甚至提早讓兒子建立世界觀。
這位爸爸說:“兒子並沒有對錢入迷,我只是引導他認識各國貨幣,同時對身處的世界動向有興趣,當然,無形中,他對錢的態度更懂得精打細算了。”
協力廠商向是對“花錢”有自在的感覺。
當孩子學到“賺錢 - 存錢=花錢”的理財公式,不再是“賺錢 - 花錢=存錢”或“缺錢 - 花錢=欠錢”的方式時,他們必然也有渴望自由消費的樂趣。
有些害怕花錢、恐懼失去錢的人,往往以吝嗇鬼或小氣鬼的方式對家人、親友相處,結果賺錢的辛苦是擁有,而花錢的喜樂卻全無。
所以,引導孩子也有“花錢有理”的想法,拿規劃內的錢來投資自己、美化自己、健全自己、成長自己和幫助他人,這樣一生與錢為伍的努力過程才會有平衡點。
總之,這一生我們和錢相處已久,若有厭惡、濫用或恐懼等各種複雜的感受,這是需要好好去面對、去做關係整合;而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從內在銀行→外在銀行→人民幣銀行一樣需要更具體、更健全的引導,好讓人生三大銀行逐步建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