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咽後膿腫的病因和臨床表現

【病因學】

咽後隙位於咽後壁後方, 頰咽筋膜與翼筋膜之間, 上達顱底下接縱隔, 兩側咽旁隙相鄰, 為一含疏鬆結締組織的潛在筋膜間隙, 並由咽縫分為左右兩部, 嬰幼兒咽後隙中富於淋巴結, 這些淋巴結接受鼻腔後部、鼻咽部、咽鼓管及中耳的部分淋巴引流。 故上述部位的急性炎症可循淋巴途徑感染, 引起化膿性淋巴結炎及膿腫。 咽後淋巴結於3~8歲時逐漸消失, 故本病多發生於3歲以下幼兒。 部分病例可因咽後壁損傷並感染, 或由鄰近部位的炎症蔓延所致。 致病菌與扁桃體周圍膿腫相同。

【臨床表現】

病兒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 起病急, 有發熱、哭鬧、煩躁不安, 因咽痛拒食。 一般在發病後2~3日即可形成膿腫。 膿腫形成後, 咽後壁隆起突向咽腔, 則有不同程度的咽下困難及呼吸不暢。 嬰幼兒哭聲似鴨鳴, 吮乳可逆入鼻腔或引起嗆咳。 較大兒童可表現語音含混不清和打鼾。 病情嚴重者, 有吸氣性喘鳴及吸氣性呼吸困難, 並可出現紫紺、脫水、酸中毒及全身衰竭表現。 如膿腫壓迫喉入口或併發喉炎, 會突然發生窒息。

檢查見病兒頭稍向後仰並偏向患側, 以減輕疼痛及呼吸不暢。 頸部活動受限, 下頜角下及頸側淋巴結腫脹、壓痛。 咽部粘膜充血, 咽後壁膨隆, 多偏於一側, 觸之柔軟或有波動感。 膿腫前突接近同側咽齶弓及軟齶或將其向前推移。

穿刺可抽出膿液。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