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問題, 對成年人來說是關乎自尊的大事, 不可等閒視之。 然而, 愛面子的大人們在維護自己的“面子”時, 卻往往會忽略寶寶的“面子”, 甚至傷了寶寶的“面子”。
很多時候, 做父母的會忘記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寶寶雖然只有兩三歲, 但是他們同樣有強烈的自尊心, 他們對於“面子”問題其實也和我們成人一樣在乎而且毫不含糊。 如果父母的做法、言語和態度讓寶寶丟了“面子”, 他們會感到難堪、羞恥和氣憤, 甚至無法忍受, 並因此表現出不高興、生氣哭鬧、對父母不理睬甚至對著乾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和反抗。
場景一“你太笨了!”
然然活潑聰明, 剛滿三歲就會數數、畫畫, 還會唱一些簡單的英文歌呢!在幼稚園裡然然也經常得到老師的誇獎。 但這些似乎都達不到然然媽媽的高要求。 然然媽媽經常忽視然然的優點和長處。 卻總是盯著然然的缺點, 比如批評然然認字認得不夠多, 認為然然反應太慢等等。 有一次, 然然媽媽聽說一些有名的幼稚園都在教寶寶珠心算, 就買回相關資料研讀, 計畫教會然然珠心算。 但是然然的興趣不大, 自然接受不了。 然然媽媽欲速則不達,
父母該知道的:“你真笨!”“你真沒用!”這類話語會深深地傷害寶寶的自尊心, 並打擊他的自信心。 有很多父母都未能改變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思想, 即認為寶寶是自己的衍生物, 是私有“財產”的一部分, 因此在內心深處是不能平等對待寶寶的。 於是在寶寶還小的時候, 他們不會認為寶寶也擁有獨立的人格, 有需要被尊重和呵護的尊嚴。 而事實上, 一旦忽視了這點, 不僅對寶寶的人格發展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嚴重的還會讓寶寶長大後變得缺乏自信,
父母該做的:首先,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面子”問題要有非常清醒而正確的認識:寶寶的“面子”問題其實就是寶寶的人格尊嚴問題。 所以在單獨和寶寶相處的時候, 爸媽們也要盡可能地表現出尊重寶寶的姿態, 比如認真傾聽寶寶的話, 尊重寶寶的選擇, 客觀地評價寶寶的能力, 允許寶寶說“不會”等。 寶寶還小, 自然有很多事情是力所不能及的。 即使爸媽們沒意識到這一切, 但還是得明白, 假如一時疏忽說出了傷害寶寶自尊的話, 那就必須把話收回來, 向寶寶道歉, 強調說自己不是這樣想的, 你為他做的一切而感到驕傲。 如果需要, 甚至可以開個玩笑向寶寶解釋說:“火車也可能出軌。
場景二“我的寶寶比你家的差遠了!”
洋洋這幾天早晨去上幼稚園前都一反常態地哭鬧著不肯讓媽媽送, 而要求爸爸送他去幼稚園, 還鄭重其事地要求爸爸下班後去幼稚園接他。 “我就是不要媽媽送我去幼稚園, 也不要她來接我!”這讓一直負責接送洋洋的媽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原來, 前幾天洋洋媽媽去幼稚園接洋洋時, 遇到同事也來接女兒, 於是兩位大人在幼稚園門前攀談起來。 談到幼稚園新設的雙語課程時, 洋洋媽媽得知同事的女兒很快學會了簡單的英語會話而且能記住大部分學過的英語單詞,
父母該知道的:愛比較是人的天性, 但是如果爸媽們想讓自己的寶寶成長為一個自信而且心靈健康的寶寶, 那麼就要注意別在其他寶寶和成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寶寶。 15個月大的寶寶開始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客觀地認識自己, 他開始懂得他人對自己會有一定的看法, 並用一些標準來評價自己, 如果對自己評價很高, 那麼寶寶的自尊水準也很高。 從長期發展來看,自尊水準高的兒童對自己的判斷更有信心,在幼稚園和小學更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能更積極地適應新的環境、參加團體活動或參與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而爸爸媽媽在公眾場合如在其他小朋友、其他家長或老師面前貶低寶寶,寶寶不但自尊心會受挫,也會從根本上懷疑自己的能力,來自寶寶心中有權威的成年人的羞辱,會給寶寶留下很深的傷害。因此寶寶能夠承受小夥伴的羞辱,但很難承受老師或父母的羞辱。這兩種羞辱的分量是不同的,代表著不同的暗示和不同的評判。在寶寶心裡,父母的評價是最重要的資訊之一。長期處於這種自我肯定受挫環境的寶寶很難成長為一個真正自信的寶寶。
父母該做的:如果真要比較,爸爸媽媽就要多對寶寶進行縱向比較,即將寶寶的今天與昨天比較,發現並肯定寶寶的每一個進步,哪怕進步只有一丁點,它都會給寶寶帶來驚喜和鼓勵。如果寶寶在幼稚園裡接受英語能力較弱,爸爸媽媽罵他笨,在別人面前說寶寶差,這是對寶寶做出了人身攻擊,貶低他的能力也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對而言,如果父母對寶寶說:“你在幼稚園上雙語課時沒有很認真,所以沒有學好。”這是針對寶寶的行為做出分析,可以避免寶寶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改為從方法上尋找原因。
場景三“在外面你也這麼調皮搗蛋不老實,該揍!”
兩歲的豆豆活潑淘氣,小小年紀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凡事總要自己拿主意,在家裡爸爸媽媽都依著他。這天,豆豆跟爸爸媽媽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寶寶衝衝也兩歲,兩個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看到寶寶們玩得開心,大人們也放心地談自己的事。可是沒過多久,衝衝的小房間裡傳來爭吵聲,聲音越來越大,緊接著爆發出哭聲。三個大人一起沖到小房間,被弄哭的竟然是衝衝。這還了得!爸爸當著朋友和衝衝的面大聲訓斥豆豆。回家的路上,任媽媽怎麼逗,豆豆就是不說話。回到家裡,豆豆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還把過生日時爸爸送的變形金剛扔得遠遠的……
父母該知道的:從9個月開始,寶寶的自我意識有了穩定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寶寶開始有了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在豆豆和衝衝交往的小糾紛中,當衝衝出現哭鬧時,豆豆爸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怒斥豆豆,這是粗魯的處理方式,也是不尊重豆豆的方式。如果錯不在豆豆,那麼這種委屈和打擊會讓豆豆認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他會沮喪會發火,也會對爸爸的信任大打折扣。要提醒父母的是,當眾訓斥性格內向的幼兒比對性格外向的幼兒傷害大。性格外向的幼兒被訓斥了,他們會鬧鬧情緒,發發脾氣。性格內向的幼兒被訓斥了,一般不會激烈地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但會把這種傷害埋在心裡,自己生悶氣,表面上看來很平靜,卻在平靜背後隱藏著大問題。這些沮喪、無助感堆積起來,慢慢地,他們的自尊心會降低,還會產生逆反心理,變得退縮、孤僻,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父母該做的: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有明顯受傷害的一方,比如上面場景中的衝衝。然後再理智平靜地詢問豆豆究竟發生了什麼爭執,初步判斷雙方誰對誰錯或者各自的對與錯。如果豆豆在這個事件中真的是過錯方,那也應該給豆豆講道理,讓他認識到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傷害了別的小朋友,所以應該向對方道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一方面可以非常好地處理好小朋友之間的交往衝突,也可以間接地讓寶寶學會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好寶寶。不要固執地認為寶寶是聽不懂道理的。只要寶寶能聽得懂你的話,他們就能聽得懂道理,關鍵要看父母們是如何循循善誘、耐心引導。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嬰兒不懂事。但科學家發現,其實嬰兒對成年人行為的判斷力超乎尋常,他們對成年人的惡劣行為也深惡痛絕。能區分好人和壞人
美國耶魯大學專家們為了印證嬰兒的“知人之明”,向兩組分別為6個月和10個月大的嬰兒演示一個“木偶表演”,他們用3個不同形狀的木偶扮演3個角色:試圖登山的“攀登者”、代表“好人”的“幫助者”和代表“壞人”的“阻礙者”。“幫助者”協助“攀登者”爬上山,而“阻礙者”則將“攀登者”推下山。
隨後,研究人員將“幫助者”和“阻礙者”的木偶放在一起,讓嬰兒挑選,結果16名10個月大的寶寶中,有14個更喜歡“幫助者”,12名6個月大的寶寶選擇的則全是“好人”。這表明嬰兒們對“樂於助人”的“幫助者”更有好感。
能判斷成人表情
嬰兒的判斷力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的神經能感受到許多成人無法察覺的東西。半歲大的嬰兒能區分2張猴子臉的不同點,而成人則無法看出來。
多年來對嬰兒的研究還表明,嬰兒能夠判斷成人的臉部表情。將畢卡索畫像裡的眼睛和鼻子交換位置後放到嬰兒面前,嬰兒會把臉轉過去,但如果把真實的畢卡索畫像放到他面前時,他馬上就被迷住了。
一出生就有同情心
嬰兒還有著複雜的情感,他們也會妒忌和富有同情感。
美國德克薩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哈特為瞭解嬰兒的思維方式,將半歲大的女孩維多麗亞和母親切麗請到實驗室。哈特將一個和維多麗亞差不多大的布娃娃交給切麗,讓她“寵愛”這個“嬰兒”。看到自己“失寵”,維多麗亞先是沖著母親笑,發現母親不理她之後,她開始拿腳踢椅子,切麗還是不看她,維多麗亞這時忽然大哭起來,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此外,嬰兒從出生就富有同情心,能與其他人的情緒形成共鳴。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霍夫曼將一個嬰兒放在另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寶寶旁邊,兩人都會大哭起來。但到半歲時,他們通常就不會跟著別人哭了,反而會沖著哭泣的小夥伴做鬼臉。
從長期發展來看,自尊水準高的兒童對自己的判斷更有信心,在幼稚園和小學更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能更積極地適應新的環境、參加團體活動或參與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而爸爸媽媽在公眾場合如在其他小朋友、其他家長或老師面前貶低寶寶,寶寶不但自尊心會受挫,也會從根本上懷疑自己的能力,來自寶寶心中有權威的成年人的羞辱,會給寶寶留下很深的傷害。因此寶寶能夠承受小夥伴的羞辱,但很難承受老師或父母的羞辱。這兩種羞辱的分量是不同的,代表著不同的暗示和不同的評判。在寶寶心裡,父母的評價是最重要的資訊之一。長期處於這種自我肯定受挫環境的寶寶很難成長為一個真正自信的寶寶。父母該做的:如果真要比較,爸爸媽媽就要多對寶寶進行縱向比較,即將寶寶的今天與昨天比較,發現並肯定寶寶的每一個進步,哪怕進步只有一丁點,它都會給寶寶帶來驚喜和鼓勵。如果寶寶在幼稚園裡接受英語能力較弱,爸爸媽媽罵他笨,在別人面前說寶寶差,這是對寶寶做出了人身攻擊,貶低他的能力也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對而言,如果父母對寶寶說:“你在幼稚園上雙語課時沒有很認真,所以沒有學好。”這是針對寶寶的行為做出分析,可以避免寶寶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改為從方法上尋找原因。
場景三“在外面你也這麼調皮搗蛋不老實,該揍!”
兩歲的豆豆活潑淘氣,小小年紀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凡事總要自己拿主意,在家裡爸爸媽媽都依著他。這天,豆豆跟爸爸媽媽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寶寶衝衝也兩歲,兩個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看到寶寶們玩得開心,大人們也放心地談自己的事。可是沒過多久,衝衝的小房間裡傳來爭吵聲,聲音越來越大,緊接著爆發出哭聲。三個大人一起沖到小房間,被弄哭的竟然是衝衝。這還了得!爸爸當著朋友和衝衝的面大聲訓斥豆豆。回家的路上,任媽媽怎麼逗,豆豆就是不說話。回到家裡,豆豆做什麼事都磨磨蹭蹭,還把過生日時爸爸送的變形金剛扔得遠遠的……
父母該知道的:從9個月開始,寶寶的自我意識有了穩定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寶寶開始有了被尊重和重視的感覺。在豆豆和衝衝交往的小糾紛中,當衝衝出現哭鬧時,豆豆爸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怒斥豆豆,這是粗魯的處理方式,也是不尊重豆豆的方式。如果錯不在豆豆,那麼這種委屈和打擊會讓豆豆認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他會沮喪會發火,也會對爸爸的信任大打折扣。要提醒父母的是,當眾訓斥性格內向的幼兒比對性格外向的幼兒傷害大。性格外向的幼兒被訓斥了,他們會鬧鬧情緒,發發脾氣。性格內向的幼兒被訓斥了,一般不會激烈地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但會把這種傷害埋在心裡,自己生悶氣,表面上看來很平靜,卻在平靜背後隱藏著大問題。這些沮喪、無助感堆積起來,慢慢地,他們的自尊心會降低,還會產生逆反心理,變得退縮、孤僻,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父母該做的:遇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有明顯受傷害的一方,比如上面場景中的衝衝。然後再理智平靜地詢問豆豆究竟發生了什麼爭執,初步判斷雙方誰對誰錯或者各自的對與錯。如果豆豆在這個事件中真的是過錯方,那也應該給豆豆講道理,讓他認識到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傷害了別的小朋友,所以應該向對方道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一方面可以非常好地處理好小朋友之間的交往衝突,也可以間接地讓寶寶學會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做一個有責任感的好寶寶。不要固執地認為寶寶是聽不懂道理的。只要寶寶能聽得懂你的話,他們就能聽得懂道理,關鍵要看父母們是如何循循善誘、耐心引導。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嬰兒不懂事。但科學家發現,其實嬰兒對成年人行為的判斷力超乎尋常,他們對成年人的惡劣行為也深惡痛絕。能區分好人和壞人
美國耶魯大學專家們為了印證嬰兒的“知人之明”,向兩組分別為6個月和10個月大的嬰兒演示一個“木偶表演”,他們用3個不同形狀的木偶扮演3個角色:試圖登山的“攀登者”、代表“好人”的“幫助者”和代表“壞人”的“阻礙者”。“幫助者”協助“攀登者”爬上山,而“阻礙者”則將“攀登者”推下山。
隨後,研究人員將“幫助者”和“阻礙者”的木偶放在一起,讓嬰兒挑選,結果16名10個月大的寶寶中,有14個更喜歡“幫助者”,12名6個月大的寶寶選擇的則全是“好人”。這表明嬰兒們對“樂於助人”的“幫助者”更有好感。
能判斷成人表情
嬰兒的判斷力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的神經能感受到許多成人無法察覺的東西。半歲大的嬰兒能區分2張猴子臉的不同點,而成人則無法看出來。
多年來對嬰兒的研究還表明,嬰兒能夠判斷成人的臉部表情。將畢卡索畫像裡的眼睛和鼻子交換位置後放到嬰兒面前,嬰兒會把臉轉過去,但如果把真實的畢卡索畫像放到他面前時,他馬上就被迷住了。
一出生就有同情心
嬰兒還有著複雜的情感,他們也會妒忌和富有同情感。
美國德克薩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哈特為瞭解嬰兒的思維方式,將半歲大的女孩維多麗亞和母親切麗請到實驗室。哈特將一個和維多麗亞差不多大的布娃娃交給切麗,讓她“寵愛”這個“嬰兒”。看到自己“失寵”,維多麗亞先是沖著母親笑,發現母親不理她之後,她開始拿腳踢椅子,切麗還是不看她,維多麗亞這時忽然大哭起來,表現出了強烈的嫉妒心理。
此外,嬰兒從出生就富有同情心,能與其他人的情緒形成共鳴。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霍夫曼將一個嬰兒放在另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寶寶旁邊,兩人都會大哭起來。但到半歲時,他們通常就不會跟著別人哭了,反而會沖著哭泣的小夥伴做鬼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