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大黃 黃柏 消石各12克 梔子15枚
【功能主治】主黃疽腹滿,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用法用量】上四味, 用水1.2升, 煮取400毫升, 去滓, 納消石, 更煮取200毫升, 頓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
《金匱》卷中:大黃消石湯【別名】大黃黃柏梔子芒消湯、大黃湯、大黃黃柏皮梔子消石湯、大黃黃柏湯、消黃湯
【處方】大黃4兩, 黃柏4兩, 消石4兩, 梔子15枚。
【功能主治】濕熱黃疸, 黃色鮮明如橘色, 腹滿汗出, 口渴, 大便秘, 小便不利, 苔黃膩, 脈沉實或滑數;或濕熱淋濁等。 嘈雜, 胸中煎熬, 腹滿有塊, 二便不利, 或口中覺苦辛酸威等, 此症後為膈噎者。
【用法用量】大黃黃柏梔子芒消湯(《脈經》卷八)、大黃湯(《千金翼》卷十八)、大黃黃柏皮梔子消石湯(《外台》卷四)、大黃黃柏湯(《普濟方》卷一四二)、消黃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①《金匱玉函要略述義》按:消石, 即火消。 ②《金匱要略今釋》:消石, 《脈經》、《千金》並作芒消, 日醫亦多用芒消, 蓋非。 宋本、俞橋本, 消石並誤作滑石。
【各家論述】1.《金匱要略論注》:此為黃疸有裡無表者言之, 謂疸色黃, 見於表矣, 乃腹滿, 小便不利且赤, 裡熱可知。 黃疸最難得汗, 乃自汗, 則表從汗解, 故曰此為表和裡實。 實者邪也, 有邪則宜去, 故主大黃消石湯。 大黃、消石解氣血中之實熱, 黃柏苦寒主下焦, 梔子雖輕浮在上, 能使裡熱從上而下, 故以為使, 且輕浮則與鬱結相宜也。
2.《金鑒》引李彣:腹滿、小便不利而赤,
【臨床應用】黃疸:獲原辨藏患黃疸, 更數醫, 累月不見效。 發黃益甚, 周身如橘子色, 無光澤, 帶黯黑, 眼中黃如金色, 小便短少, 色黃如柏汁, 呼吸迫促, 起居不安。 求治於予, 乃以指頭按胸肋上, 黃色不散, 此疸證之尤重者也。 乃合茵陳的功效與作用蒿湯、大黃消石湯, 作大劑, 日服三四帖。 及三十日, 黃色才散去, 小便清利而全愈。
【摘錄】《金匱》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