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耳眩暈病

大家知道什麼是內耳眩暈病嗎, 內耳眩暈病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耳科疾病了, 那麼大家對於內耳眩暈病瞭解多少呢?大家知道內耳眩暈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嗎?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下中醫治療內耳眩暈病。 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內耳眩暈病, 又稱美尼爾氏病, 於1861年首先由法國學者P.Meniere氏提出。 以發作性眩暈, 伴有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及聽力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 可能與變態反應, 內分泌紊亂, 病毒感染、疲勞、情緒波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一定關係。 目前現代西醫學治療本病以對症治療為主,

手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易為患者所接受。

本病屬中醫“眩暈”範疇。 《黃帝內經》有不少記載, 《靈樞·口問》篇謂:“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隋代《諸病源候論·目眩候》指出:“腑髒虛, 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 則令腦轉而目系急, 則的而眩也。 ”說明眩暈病的病因病機為本虛外感風邪所致。

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風、熱、痰致眩的論點。 金元時代對眩暈的認識有頗多的發展, 劉完素從“火”立論, 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指出:“所謂風氣甚而頭眩運者, 由風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 而木複生火, 風火屬陽, 多為兼化, 陽主乎動, 兩動相搏, 則為之旋轉。 ”張子和、朱丹溪均從“痰”立論。

《丹溪心法·頭眩》篇指出:“此症屬痰者多, 蓋無痰不能眩也。 ”李東垣則認為痰濁上逆, 乃脾胃氣虛所致。 明代張景嶽則強調“無虛不作眩”。 陳修園綜合各家之說,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弋火、痰、虛四字。 虞摶在《醫學正傳·眩運》中指出瘀血致眩的新論。 清代葉桂則著重強調肝膽為病。 歷代醫家對眩暈上證論述頗多, 由於病因複雜, 各抒己見, 在互相補充的過程中, 使眩暈證治的認識漸趨完善。

現代中醫對內耳眩暈病的研究, 主要以控制其症狀發作開始。 最早明確為內耳眩暈病的中醫治療報導見於1959年。 其後相繼有不少中醫治療本病的報導, 但首次比較集中的臨床治療觀察樣本報導於1972年。 80年代以來, 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研究,

更引起普遍重視。 據不完全統計, 以中醫藥治療明確診斷為本病的病例累計達5千餘例。 經過3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積累,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用藥選方、針灸、氣功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中醫治療本病的療效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 有用耳蝸電位和耳蝸形態結構作指標, 觀察中藥製劑對豚鼠實驗性內淋巴積水的作用, 證實了中藥對美尼爾氏病的治療作用。

分型治療

(1)痰濁上犯

治法:健脾化痰, 熄風開竅。

處方:半夏9克, 天麻9克, 白術9克, 鉤藤15克, 山萸肉9克, 陳皮6克, 茯苓12克, 淮山藥15克, 澤瀉12克, 淡竹茹9克, 菖蒲9克。

加減:眩暈甚, 嘔吐頻作, 加旋複花、代赭石、膽南星;脘悶納呆加蔻仁、砂仁;耳鳴不休加五味子、仙鶴草、響鈴草、磁石;痰多加杏仁、冬瓜仁。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1523例, 其中臨床痊癒1160例, 有效327例, 無效36例, 總有效率為97.6%。

(2)肝陽上亢

治法:平肝熄風。

處方:鉤藤15克, 石決明15克, 白蒺藜9克, 菊花9克, 黃芩9克, 山梔9克, 白芍9克, 女貞子12克, 桑寄生15克, 生地20克。

加減:口苦咽幹加龍膽草、丹皮;動則眩暈加劇者重用石決明, 加羚羊角、牡蠣;夜寐欠佳加棗仁、夜交藤。

用法:鉤藤後下, 於藥煎好前5分鐘加人即可。 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療效:上方共治療421例, 臨床治癒321例, 有效95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98.8%。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想必大家對於內耳眩暈病都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了吧, 內耳眩暈病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哦, 我們可以利用中醫治療內耳眩暈病,

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祝患者早日康復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