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濕性心臟病

說起風濕性心臟病, 有些人可能不太陌生, 風濕性心臟病也可以叫做風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病因是什麼?如何緩解風濕性心臟病?這兩個問題應該是許多的患者都想瞭解的問題,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風濕性心臟病, 告訴大家中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簡稱風心病)屬於常見的結締組織病, 由於風濕熱反復發作累及心臟, 導致心臟瓣膜損害而形成:對於風濕熱的發病機理, 現代醫學曾有過鏈球菌毒學說、過敏學說、病毒感染學說和毒性上一免疫學假說等等, 但至今尚未十分明確,

因而對積極防治風心病帶來一定的困難。

中醫學雖無此病名, 根據心悸、氣急、浮腫、咯血等主要臨床表現, 類似于中醫“心痹”, 亦可歸屬於“驚悸”、“怔忡”或“喘證”等範疇。 《黃帝內經》所載:“脈痹不己, 複感於邪, 內舍於心。 ”“心痹者, 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 暴上氣而喘。 ”可見對本病之病因病機、證候、特徵已有一定認識。

之後, 張仲景應用辨證施治的原則, 制定了一些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劑, 如真武湯、苓桂術甘湯等。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心瘁證出現的證候特徵分成心悸、喘哮、水忡等幾個階段進行論述, 與本病臨床表現頗相類似。 宋代陳無擇、清代沈金鼇等醫家分別對本病病理機制及症候特徵的描述, 增添了部分新的內容, 值得現代臨床借鑒。

現代中醫對風濕性心臟病的研究, 初見於1955年。 在50~60年代, 用傳統經驗和方法對本病進行臨床驗證觀察, 報導雖不多, 但其優勢已初見端倪。 70年代, 曾掀起過用針灸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熱潮,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對本病廣泛深人的研究, 則是在80年代以後, 廣大醫者在繼承古今醫家經驗的基礎上, 通過臨床和實驗驗證, 已逐步認識到外邪雖系誘發因素, 而心體殘損, 心脈瘀阻, 陽衰血寒實為其主要病理變化。 由於血液流變學改變, 造成心臟負荷增加, 導致全身各臟器相繼受累而引起一系列臨床危重症。

因而活血化瘀, 溫通心脈已成為主要治則之一。 辨證分型亦開始趨於集中統上。 臨床用藥除繼續沿用經驗方外,

又出現了不少自擬方劑, 使療效不斷提高。 同時針灸治療本病的研究較70年代更為客觀、深入。 近年來又大力挖掘氣功、食療、民間單方驗方等傳統療法, 均已顯示出可喜的療效。

中醫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實驗研究也正在引起重視, 首先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進行藥理分析, 如發現黨參、黃芪能提高動物的DNA合成率, 增加心肌的抗病能力, 因此對於陽氣虛型患者, 有顯著的療效i在針刺機理研究中觀察到針刺內關穴後, 可提高患者血漿cAMP含量, 使心肌收縮增強, 進一步證明了內關穴為治療風心病的有效穴位。

分型治療

(1)風熱襲表

治法:宣肺解表, 清熱化痰

處方:連翹9克, 銀花9克, 秦艽12克, 桑枝15克, 黃芩12克, 桔梗6克,

西河柳9克, 杏仁10克。

加減:高熱加石膏、梔子;咽痛甚加射干、山豆根;皮下結節、環行紅斑、血沉快加柴胡、丹參。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為主加減治療90例, 基本治癒72例, 好轉7例, 無效11例, 有效率為87.8%。

常用成方:銀翹散、麻杏石甘湯、二妙散、麻黃加術湯、桂枝白虎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

(2)心脾兩虧

治法:健脾寧心, 補益氣血。

處方:黃芪30克, 當歸15克, 茯苓20克, 生熟地各12克, 川芎9克, 茯神15克, 遠志6克, 大棗15克, 陳皮6克, 炙甘草5克。

加減:驚悸怔忡甚加龍骨、牡蠣;胃納不佳加炒六曲、雞內金廾大便不實加扁豆、淮山藥等。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療效:共治療66例, 基本治癒20例, 好轉37例, 無效9例, 有效率為86.4%。

常用成方:六君子湯、歸脾湯、防己黃芪湯、四物蕩、補中益氣湯等。

結語: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對於風濕性心臟病是不是更加瞭解了呢, 得了風濕性心臟病不要因為難治療, 就放棄治療, 我們可以嘗試一下中醫治療風濕性心臟病, 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後小編祝大家早日康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