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鑒別痛風、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

“痛風”是一個遺傳性疾病, 有家族史, 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長。

為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以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的炎性變化為主的代謝性疾病。 當體內嘌呤代謝產物尿酸產生過多, 超過腎臟排泄能力時, 尿酸即在血液及組織內積聚, 形成“痛風”。 在急性發作期常表現關節疼痛、紅腫, 很易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

二者的區別

痛風幾乎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 常表現夜間突然發作劇烈疼痛, 多以急性關節炎, 呈紅、腫、痛開始, 72小時達到頂峰, 一兩周可自行消失, 數年再發作。 當吃含嘌呤多的飲食, 如動物內臟、沙丁魚、酵母、煙、酒等,

高尿酸在血液和組織內積聚易形成痛風石, 多見趾骨關節周圍, 亦可形成腎結石等。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是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多見於青少年, 多發作於關節受風濕之後, 常表現在大關節, 如膝蓋、踝、肘、腕等關節的遊走性關節炎, 心肌及瓣膜同時損傷, 也就是這個病可同時表現“舔關節、咬心臟”。

兩者的治療皆然不同。 痛風是用抗嘌呤代謝、促尿酸排泄的藥物, 如秋水仙控制症狀。 而風濕性關節炎是採用水楊酸類藥物。 隨著時間的推延, 痛風因屢屢發作的關節, 不僅組織損害, 而且骨質的關節端有侵蝕, 再加上痛風石的沉積, 使關節呈慢性炎症和關節畸形, 很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遺傳性, 是一個慢性頑症, 病因不清楚, 與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相關。 不及時治療幾乎所有內臟器官都會受累:全關節可發生破壞性病變, 引起關節慢慢變畸形、強直, 雙手呈雞爪狀、功能喪失, 甚至癱瘓, 骨和骨骼肌萎縮, 還常常伴有關節外的症狀, 化驗可見類風濕因數陽性。

三者不難鑒別

痛風好診斷, 測血尿酸升高、摸到痛風石就可以確定。 風濕性關節炎單獨存在很少見, 多為大關節炎。 在急性期多有風濕性心肌炎, 慢性期患“風濕性心臟病”。 化驗抗鏈O實驗(ASO)陽性。 類風濕關節炎是慢性的頑症, 關節畸形、功能喪失明顯, 呈僵直或癱瘓, 類風濕因數陽性。

風濕與類風濕有哪些區別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 但疾病症狀相差很大。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 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 病初起時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 風濕熱起病急, 且多見於青少年。 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 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 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 不能活動, 發病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 其次是肩、肘、腕關節, 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 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 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 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 幾天就可消退。 血化驗血沉加快,

抗“0”滴度升高, 類風濕因數陰性。 治癒後很少復發, 關節不留畸形, 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 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 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 時輕時重, 反復發作, 遷延不愈, 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 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 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 類風濕因數陽性。

由此可見, 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 都有關節疼痛症狀, 但並不是同一種病, 不能混為一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