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關穴刺灸法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取穴方法〗

人體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 當陽穴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 腕背橫紋上2寸, 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

在橈骨與尺骨之間, 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 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 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疾病〗

熱病, 頭痛, 頰痛, 耳聾, 耳鳴, 目赤腫痛, 脅痛, 肩背痛, 肘臂屈伸不利, 手指疼痛, 手顫。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臨泣穴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穴、曲池穴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穴治脅痛。

〖附注〗

三焦經絡穴,

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別名〗

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

〖名解〗

(1)外關。 外, 外部也。 關, 關卡也。 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 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于三焦經。 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 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 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 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 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 故名。

(2)手少陽陽維之會。 本穴物質為吸熱後的脹散之氣, 此氣外出本穴後交于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 故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3)三焦經絡穴。 絡, 聯絡也。 本穴輸出的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 它不光輸向本經各穴所在的天部層次, 它還外傳于手厥陰心包經所過的天部層次, 本穴有聯絡各部經脈氣血的作用,

故為三焦經絡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三焦經上傳于支溝穴, 二是別走心包經, 三是上行於天部並交于陽維脈。

〖功能作用〗聯絡氣血, 補陽益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 熱則瀉針出氣。

熱病的辨證施治

外感熱病的辨證方法眾多, 其辨證重點在於:分清表裡、辨明寒熱、確定虛實。 分清表裡,以確定病變部位。 一般而言,表證發熱與惡寒並見,半表半裡證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而裡證與虛證則發熱與惡寒只見其一或均不出現。 辨明寒熱,可以確定病變寒熱屬性,又可分辨感邪性質。 確定虛實,可以判斷病變虛實屬性,瞭解邪正消長變化趨勢。 一般而言,外感熱病的前、中期為邪盛正實,後期則為邪衰正虛或邪去正複。

臨床常用分期法對外感熱病進行辨證施治。

1.邪盛正實階段(包括表衛、裡熱階段)

外感熱病初期在發病的第1~3天, 臨床表現為發熱、鼻塞流清涕、噴嚏、咳嗽、或伴咽痛、咽紅等症。 此階段治療宜辛涼解表、清輕透邪, 代表方劑為桑菊飲(桑葉、菊花、連翹、薄荷、甘草、葦根、杏仁、桔梗)、銀翹散(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如外感發熱, 汗出不解, 病邪傳裡, 邪氣犯肺, 導致肺失宣降, 痰熱閉肺, 則出現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證。 此階段治療宜清肺發汗退熱, 代表方劑為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

2.邪衰正虛階段(包括陰虛階段、氣虛階段)

在熱病過程中, 溫熱之邪最易傷津耗液及內損脾胃, 邪衰正虛階段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氣陰兩虛表現。

如病後餘熱未清, 氣津兩傷, 見低熱不退或熱退後易復發、精神不振、不思飲食、口乾舌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上宜滋養陰液、調理脾胃, 可採用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或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如見瘥後不寐, 自汗盜汗者, 多為陰液虧虛, 餘熱內擾, 應慎用滋補, 而以清養為益, 可用酸棗仁湯(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棗仁)加麥冬、人參、黃連、竹葉等。

3.邪去正複階段

外感熱病邪去正複階段患者外邪已解, 脾胃虛弱較甚者, 可採用運脾湯(黨參、白術、茯苓、佛手、枳殼、石菖蒲、炒麥芽、仙鶴草)。

結語:以上的這篇文章著重的介紹了這個外關穴的相關知識, 相信看完了之後大家對於這個穴位應該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瞭解了吧!沒錯,

這個穴位是能夠治療這個熱病的, 但是想要更好的治療還是要到醫院進行治療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