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企業的管理或者團隊的管理者, 光是自己業務能力好不能帶領一個團隊走遠, 關鍵是要多涉獵如何去做管理, 如果培養自己手下的人員, 能夠做到人盡其才, 最大限度的開發每個人的潛能, 所以一定要瞭解前輩的智慧結晶, 多學習, 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和團隊能力。
小編推薦:
小心職場上做傻根易成炮灰 情緒影響效率 如何遠離抱怨
自覺運用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 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 交給校長, 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運用到人事管理中, 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 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 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 "……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
我們通常所說的"說你行, 不行也行;說你不行, 行也不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 但是經過激勵後,
充分運用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 有人估計過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 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 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 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 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這一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人梯精神、綠地精神, 在人才培養中, 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大業為重, 以單位和集體為先, 慧眼識才, 放手用才, 敢於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積極為有才幹的下屬創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適當運用鯰魚效應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 如果能讓其活著抵港, 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
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 由於環境陌生, 就會四處遊動, 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己分子後, 也會緊張起來, 加速遊動, 如此一來, 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 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運用這一效應, 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 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 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目前, 一些機關單位實行的公開招考和競爭上崗, 就是很好的典型。 這種方法能夠使人產生危機感, 從而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