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後哺喂母乳的媽媽, 為能供應給寶寶足夠的奶水, 除維持均衡飲食外, 還需要額外攝取熱量及蛋白質食物, 才能獲得較多的奶水。 懷孕時儲存多餘的脂肪及蛋白質, 是用來生產過後哺乳期熱量來源, 關於產後飲食, 尤其國人仍存有農業社會所留下的坐月子習慣, 如花生豬腳湯、麻油雞、豬肝湯各類湯品, 這些高油脂的食物容易造成脂肪的累積。 其實只要在產後均衡飲食, 攝取足夠的水分, 如果汁、牛奶等;餐間補充點心, 即可促進乳汁分泌。
增加哪些營養素的攝取, 可以有好的母乳品質又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呢?
每產生100cc母乳約消耗85大卡, 衛生署建議哺乳期每日增加熱量約500卡。 糖類是體內熱量的主要來源, 當攝食不足時會導致體內蛋白質的消耗, 適量全穀根莖類的攝取才能避免蛋白質損耗。
蛋白質是構成體內器官、荷爾蒙的營養素, 飲食中蛋白質不足會影響泌乳量, 豆、魚、肉、蛋、奶類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建議每天可增加1杯的低脂牛奶及1兩的魚或肉類, 就可達衛生署建議的每日建議量。
必需脂肪酸有增加乳汁分泌的作用, 宜多選用植物油或以部分堅果類取代烹調用油。 DHA是大腦和視網膜發育所必需營養素, 母乳中DHA含量對嬰兒腦部發育有正相關, 甚至能提升嬰兒的智商;飲食中DHA量會改變母乳中DHA的濃度,
乳汁主要的成分是水, 約87%, 所以也應注意水份的補充, 攝取足夠的水分有助於身體的新陳代
謝及乳汁的製造。 每天建議量為2000~2500CC, 相當於8~10 杯的水, 以利乳汁分泌。
國人鈣質攝取普遍不足, 鈣質是形成骨骼、牙齒最主要的營養素, 鈣質對成長中的寶寶骨骼發育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媽媽鈣質攝取量不足並不會影響乳汁中鈣質濃度, 但長期缺鈣, 身體會將骨骼中的鈣質分解以利用, 影響母親的骨骼健康, 這也是為什麼俗語說, 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由來。 西方食物中, 牛奶、起司攝取量大, 不容易有缺乏的問題;但國人平均每天喝不到1杯牛奶, 飲食西化,
懷孕末期時, 寶寶會由母體吸收大量的鐵質儲存在體內, 以利出生後使用。 鐵質是血紅素成分之一, 飲食中應該有足夠的鐵質攝取, 補充生產時流失的鐵及乳汁製造所需。 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的6倍吸收率, 為能更有效的吸收飲食中的鐵質, 建議飯後搭配水果, 而茶、咖啡等食物會影響鐵的吸收率, 應避免在飯後馬上飲用。
碘是嬰兒神經、肌肉組織與腦部成長所必需的礦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