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病的時候, 常常會說一個人氣血不足, 其中血病是常見的, 那麼常見的血病有哪幾種呢, 血病辨證包括什麼內容呢?血虛的人該怎麼辦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有關血病辨證的知識吧。
血行脈中, 內流臟腑, 外至肌膚, 無處不到。 若外邪干擾, 臟腑失調, 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 就可出現寒熱虛實的病候。 茲據臨床血病常見證候, 概括為血虛、血瘀、血熱、血寒四種。
1.血虛證
概念:是血液虧虛, 臟腑百脈失養, 表現全身虛弱的證候。
臨床表現:面白無華或萎黃, 唇色淡白, 爪甲蒼白, 頭暈眼花, 心悸失眠, 手足發麻,
辨證要點:面、唇、甲、舌等皮膚、黏膜組織呈淡白色, 兼有以心、肝為主的臟腑組織失養的證候。
引起血虛的原因:一是失血過多, 新血一時未及補充;二是生血不足, 如脾胃運化功能減退, 或進食營養不足, 或是腸道有寄生蟲, 耗吸營養, 由於缺乏食物精微, 以致生血無源;三是思慮勞神太過, 以致陰血暗耗;四是瘀血阻塞脈絡, 引起新血生化障礙, 或造成某些局部供血不足;五是久病、大病等, 傷精耗氣, 化血之源枯竭。
2.血瘀證
概念:凡離開經脈的血液, 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 而停留於某一處;或血液運行受阻, 壅積於經脈或器官之內, 呈凝滯狀態, 失卻生理功能者, 均屬瘀血,
臨床表現:常在夜間加重 , 夜間陽氣入髒, 陰氣用事, 陰血凝滯更甚, 所以疼痛更劇;腫塊在體表者, 常呈青紫色包塊;瘀血凝聚局部, 日久不散, 便成腫塊, 紫色主瘀, 腫塊在肌膚組織之間者, 可見青紫色;疼痛狀如針刺刀割, 痛處不移而固定, 在腹內者, 可觸及較堅硬而推之不移的腫塊(稱為癥積), 出血反復不止, 色紫暗或夾有血塊, 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 可見面色黧黑, 或唇甲青紫, 或皮下紫斑, 或肌膚甲錯, 或腹部青筋顯露, 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皮膚顯露紅色脈絡), 或下肢筋青脹痛, 婦女可見經閉。
辨證要點:刺痛、腫塊、出血、皮膚黏膜等組織紫暗及脈澀。
形成瘀血的原因:一是外傷、跌僕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體內出血,
血瘀證的病變範圍:如瘀阻心脈導致胸痹、真心痛;瘀阻腦絡可致昏厥、癲狂、頭痛;瘀阻肝膽可致黃疸 ;瘀阻於肺, 可為久咳久喘, 瘀阻經絡可致偏癱、痹證、痰證;瘀阻五官九竅可致耳目失聰、語言謇澀、二便閉塞。 瘀阻水道、水濕停蓄, 可為痰為飲。 隨著瘀血的實質研究, 目前對瘀血證的診斷已遠遠超出傳統的中醫範疇, 很多現代檢測指標被列入診斷標準。
3.血熱證
概念:臟腑火熱熾盛, 熱迫血分所表現的證候。 本證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 或嗜酒無度、過食辛辣, 或房勞過度、陰虧火旺, 侵擾血分所致。
臨床表現: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月經先期、崩漏、血色一般鮮紅質稠, 伴有發熱、煩渴, 舌紅絳, 脈弦數有力。
辨證要點:各種出血加熱象。
血分火熱熾盛, 有內傷外感之別, 本條論述的為內傷雜病, 外感病血分邪熱熾盛, 見衛氣營血辨證。 另外, 外科的癤、瘡, 癰、疔也多由血熱引起。
類證鑒別:血熱證與溫病血分證
二者均為熱熾血分、迫血妄行為患, 故均以各種出血為主症, 並伴見熱象。 但本證為內傷雜病, 一般無高熱, 病程長, 發病緩。 溫病血分證屬外感溫病後期的危重階段, 多伴有高熱、昏狂譫妄;多有傳染性,
4.血寒證
概念:指局部脈絡寒凝氣滯, 血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 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臨床表現:疼痛多見於手足 , 膚色紫暗發涼、喜暖惡寒, 得溫痛減、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經衍期, 經色紫暗, 夾有血塊、舌淡暗苔白、脈沉遲澀。
辨證要點:手足或少腹的冷痛及膚色、血色的紫暗。
血虛怎麼補
中藥滋補
1、很多中藥都有補血的作用, 如熟地黃、白芍、當歸、川穹、枸杞子、黃芪等, 可以將其作為湯料或茶飲食用。
2、另外, 還可以用這些中藥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 如當歸羊肉湯、四物雞湯等, 均有很好的養血效果。
精神調理
1、要避免勞累, 中醫認為, 過度的勞累、思慮等無形因素都會暗中損耗血液, 所以血虛的女性要避免過度疲勞,尤其不可過度思慮。
2、血虛體質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
結語:綜上所述,一般血病辨證主要包括血虛、血瘀、血熱、血寒這四種,而且每一種的臨床表現都是不一樣的,辨證要點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小編還重點給大家介紹了血虛怎麼補的知識,大家都清楚了吧。
所以血虛的女性要避免過度疲勞,尤其不可過度思慮。2、血虛體質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
結語:綜上所述,一般血病辨證主要包括血虛、血瘀、血熱、血寒這四種,而且每一種的臨床表現都是不一樣的,辨證要點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小編還重點給大家介紹了血虛怎麼補的知識,大家都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