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刪補名醫方論》竹葉黃耆湯

治消渴氣血虛, 胃火盛作渴。

【組成】淡竹葉 生地黃各二錢 黃耆 麥冬 當歸 川芎 黃芩 甘草 芍藥 人參 半夏 石膏各一錢 以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氣血皆虛, 胃火獨盛, 善治者補瀉兼施, 寒之而不至損陽, 溫之而不至助火, 扶正而邪卻矣, 四君子氣藥也, 加黃耆而去苓朮者, 恐火就燥也, 四物湯血藥也, 倍地黃而用生者, 正取其寒也, 人參黃耆甘草治煩熱之聖藥, 是補中有瀉矣, 且地黃之甘寒瀉心腎之火, 竹葉助芍藥清肝膽之火, 石膏佐芍藥清脾胃之火, 麥冬同黃芩清肺腸之火, 則胃火不得獨盛, 而氣血之得補可知,

惟半夏一味溫中辛散, 用之大寒劑中, 欲其通陰陽之路也, 歧伯治陰虛而目不瞑者, 飲以半夏湯, 覆杯則臥, 今人以為燥而渴者禁用, 是不明陰陽之理耳。

【按】是方即【竹葉石膏湯】, 加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黃耆黃芩也, 彼則治傷寒解後煩渴少氣, 氣逆欲吐, 此則治消渴氣血虛胃火盛, 因其氣虛, 故加黃耆佐人參甘草以補氣, 因其血虛, 故加歸芎芍地以補血, 因其胃火盛, 故加黃芩佐石膏以清胃火, 其煩渴則一, 故餘藥皆同也, 于此二方推之, 用半夏之意, 自可知矣, 故脾者為胃行其津液也, 脾濕胃燥, 津液不行, 得火則化痰, 得寒則成飲, 胃火清脾濕燥, 其痰飲自除矣, 半夏消痰破飲, 使未化痰之津液回清, 而已成痰之濁液自化, 非他藥所可比倫也,

故二方于胃火盛燥渴中同用之。

刪補名醫方論》目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