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纏綿的心病誰之過

每年的初夏, 我總要計算宛兒離開的時間。

宛兒離開二十三年了, 我還是常常想起她, 連做夢都十不離九地有她。 我忘不了宛兒, 不但因為宛兒是我的親妹妹, 更因為她的死, 竟是我這個姐姐造成的。

宛兒留給我的東西, 就一件發黃的絨布罩衣和一面簡陋的小紅旗。 其實那件罩衣還是我穿過的, 所以真正屬於宛兒的, 只有那面小紅旗——一小段竹篾, 貼著三角形的一小張紅紙, 時日長久, 紅紙片已蛀出幾個小洞, 脆得仿佛隨時會粉碎。

可是宛兒搖動紅旗的小手仍然鮮活, 宛兒唱著“小白兔, 白又白”, 宛兒粉嫩嫩的臉蛋在鏡子前晃來又晃去,

宛兒嘟著嘴委屈地幫我提醬油瓶子……宛兒, 宛兒, 我的宛兒呀!媽媽撕心裂肺的哭喊, 真真切切地響在耳邊。

宛兒死後, 我知道了人生的每一步都可能遇上陷阱。 在我8歲、宛兒4歲的時候, 我們便踩上了一個:這個陷阱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顆黃豆, 講出來也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故事, 爸爸媽媽把宛兒交給了我, 而我為了自己去同學家玩, 又把宛兒交給了幾顆黃豆——因為家裡找不出什麼新奇的玩具來哄她, 我便“靈機一動”, 抓了一小把黃豆, 把4歲的宛兒一個人留在家裡。 我不知道這把黃豆中的一顆, 竟便可以要了宛兒的性命。

踩上陷阱的宛兒, 永遠留在黑暗的那頭。 誰也說不清, 她的最後一步,

是把黃豆塞進了鼻孔, 還是僅僅把黃豆塞進了嘴巴。

而踩上陷阱的我, 則是把那顆黃豆生生地塞進了自己心裡。 二十幾年中, 爸爸媽媽從未為宛兒的事責駡過我一句, 甚至提都沒提起過, 可是我知道, 那顆黃豆, 成了硌在我心底的一顆石頭。

生命真奇妙, 可以嘎然而止, 像宛兒那樣;也可以變化無窮, 像我這樣。 記得小時候, 我長相平平、智力平平、性格也不討人喜歡, 宛兒則是聰敏、漂亮又乖巧。 家裡來了客人, 百分之九十九的褒贊是給宛兒的, 幾乎都是到最後, 才施捨般補上一句:小姐姐也不錯嘛, 也不錯。 可惜都說不上哪兒不錯, 所以到最後我只知道自己還不錯。 有時我在想, 如果避得開那個陷阱, 宛兒現在該是如何的迷人?可是宛兒永遠失去了長大的機會,

而“還不錯”的我,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 家人關愛扶持, 對手陷害傾軋, 生活結婚離婚, 事業波峰波谷, 將人生的酸甜苦辣, 一樣一樣嘗了個遍。  

我的孩子念弋今年已經6歲, 各方面都比小時候的我強得多, 依稀有宛兒的風采。 將心比心, 我真切地體會到, 自己當年的過失, 給媽媽帶來了怎樣的打擊。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像, 如果我突然失去念弋, 會怎樣?僅僅是想像, 已經讓我不寒而慄!

我永遠記得, 人生的每一步都可能遇上陷阱。 帶走宛兒的陷阱, 同樣可能在某一天帶走我的念弋——這種恐懼, 從念弋出生的那天起, 就像夢魘般地糾纏著我。 有段時間我常常重複一個相同的夢:我和宛兒在一望無際的荒野中走著,

突然, 宛兒悄無聲息地就掉下去了, 下麵是見不到底的黑漆漆的深淵。 有時, 在這種夢境中, 宛兒依稀變成念弋, 掉下去的便又成了念弋……

於是我不時驚醒。 我的這種神經質, 成了丈夫離開我的藉口或者原因。 究竟是藉口還是原因, 我想也不必深究了, 反正他放棄了我們母子, 這意味著我不得不獨自守著念弋, 身邊沒有人幫我。

我多麼想24小時都親自看著念弋。 可是我得掙錢養家, 而且孩子也不能不上幼稚園, 短暫的分別在所難免。 於是我每天都提心吊膽, 不管工作多忙我都會按時親自接送孩子, 寧可使自己的工作表現大打折扣, 失去升職的機會。 不少人對我說, 沒見過像你這麼帶孩子的, 念弋回家後想到院子裡和小朋友玩你都不讓,

把他關在屋裡, 這個不准摸, 那個不准碰, 連爬到椅子上都怕他摔著, 就差沒把孩子的手腳捆住了。

可是他們不知道, 我多麼害怕一不留神, 念弋就掉下那個無底的深淵呀。

那個無底的深淵, 我看著宛兒掉下去的。 我是宛兒的親姐姐, 走在人生的路上, 姐姐沒有牽住她的手, 反而往她身上推了一把:宛兒就掉下去了、掉下去了!並且一去不返……我能做什麼?我曾經在心裡做過無數的假設:如果怎樣怎樣, 宛兒就不會死;如果怎樣怎樣, 宛兒也可能不會死。 可是這些都是沒用的, 無論我做什麼, 都不能讓宛兒回來。 我現在所能做的, 只有緊緊看住念弋, 免得重蹈覆轍。

爸爸媽媽常常週末來幫我帶帶念弋, 好讓我騰出時間做點別的。讓老人家帶念弋,我心裡其實是彆扭的,因為念弋長得太像宛兒了。屋裡有念弋,就晃動著宛兒的影子:我特別聽不得他唱“小白兔,白又白”,那聲音和宛兒簡直沒兩樣。但說實話,念弋比不上宛兒靈氣,也比不上宛兒大氣,念弋從小有點扭扭捏捏,怕見生人。

有一天媽媽對我說,茜兒,有句話媽一直想說,可又怕說不好,更讓你誤會。宛兒的事,其實是爸媽的責任,你別老想著是你害死宛兒。

媽媽話沒說完,我們兩個人的眼淚都在嘩嘩地往外湧。這是二十三年裡,媽媽第一次在我面前提起宛兒。我努力想說點什麼,也許是“對不起”,也許是別的什麼安慰媽媽的話,可是一句也說不上來。

仿佛好不容易才等到這一刻,等到媽媽提起宛兒,等到一個可以盡情痛哭的機會。世界上有什麼苦,苦得過不能對人言的苦?媽媽早就該罵我打我罰我的,怎麼罵,怎麼打,怎麼罰都不為過呀,這麼多年了,我一直寧願死的是我,不是宛兒。

茜兒,媽媽本來不該再提的,可是媽媽知道你想什麼。過分擔心念弋,你自己苦,對他也不好。所以媽媽還是得說,你心裡要放開些。其實是媽媽沒帶好你們姐妹倆,不然你也不用落下這個心病,遭這些罪……你現在把念弋看得緊緊的,再這樣下去,你會把他管束得都不像個孩子了。

原來媽媽為的是念弋呀。我默不做聲,但心裡由衷充滿了對媽媽的感激。

我何嘗不想放開!只是我能怎樣?我克服不了我的恐懼,帶著念弋,我如履薄冰。

生命真奇妙。二十三年過去了,我仍然在呼吸著這初夏的空氣,用著冰箱、洗衣機,看電視,打手機,念弋在客廳踩他的小三輪。我們享受著無數宛兒沒有見過的東西。我怔怔望著櫥櫃上一隻裝滿黃豆的玻璃罐,心裡在想,可是,現在的黃豆,和二十三年前的黃豆其實並沒有兩樣啊。

是的,很多東西都改變了,不同了,比如盛黃豆的罐子。卻還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比如永遠4歲的宛兒。再比如黃豆,比如陷阱……

醫生點評:這是“育兒”大課題中的一個小故事。在這個小故事背後的眾多心理現象中,有兩個主要的心理矛盾需要解決:一是如何對待孩子的過失,二是如何對待孩子周圍的危險。

應該說,8歲的周茜把父母交付給她的4歲妹妹宛兒一個人留在家裡玩黃豆,致宛兒意外身亡,周茜是有過失的,但周茜的父母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事發生以後,周茜的父母既沒有責備周茜,也沒有檢討自己的責任。這種貌似寬容的處理方式,只有使孩子更加自責。如果當初周茜的父母能及時批評周茜的過失,明確她應負的有限責任,指出必需吸取的經驗教訓,把“宛兒的事主要是爸媽的責任,不是你害死宛兒”這話及時說,就不至於使周茜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以至在二十多年後,周茜已經身為人母,這陰影還殃及她的孩子。

因為怕孩子難受、怕損害孩子的自尊而不願意及時指出孩子的過失,這種心理是片面的。殊不知,孩子正可能因為父母對自己過失不聞不問而走向兩個極端:一是變得肆無忌憚,飛橫跋扈;一是變得自責自罪,心有餘悸。

當孩子有過失時,一定要給予恰當的批評和真誠的幫助,讓孩子吸取教訓,積累經驗。把“壞事”變成“好事”,孩子從挫折中得到鍛煉,一步步走向成熟。

“缺乏安全感”是人們處於高速發展、日益複雜的社會現實中的一種感受。為人父母者,往往對自己孩子周圍的“危險”感到憂慮。像周茜那樣踩過“陷阱”的母親,更是一朝被蛇咬,二十多年都怕草繩。

小孩天生好奇好動,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不可缺少的一種原動力。父母不必也不能因客觀存在的某些危險因素而把孩子禁錮起來,硬性限制他們的活動,而是要按照孩子的年齡,逐步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例如,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煤氣爐具的安全使用;化學物品,藥品的標識及使用;遵守交通規則;上學放學路上要與同學結伴走,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搭話或吃陌生人給的食物;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等等。

其實,人不可能在絕對安全的環境中生活,意外事故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要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儘快教給孩子如何應對意外危險。例如,煤氣洩漏時要先切斷氣源開窗通風,不能馬上做開燈、打電話等能產生電火花的操作,更不能劃火柴、打打火機,否則會引起爆炸;遇到意外,會打報警電話110,消防電話119,醫療急救電話120,查詢電話114等。 

然而,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雖懂得安全知識,但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造成自傷或傷人。因此,注意增強孩子的自控力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應對周圍危險的重要內容。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好讓我騰出時間做點別的。讓老人家帶念弋,我心裡其實是彆扭的,因為念弋長得太像宛兒了。屋裡有念弋,就晃動著宛兒的影子:我特別聽不得他唱“小白兔,白又白”,那聲音和宛兒簡直沒兩樣。但說實話,念弋比不上宛兒靈氣,也比不上宛兒大氣,念弋從小有點扭扭捏捏,怕見生人。

有一天媽媽對我說,茜兒,有句話媽一直想說,可又怕說不好,更讓你誤會。宛兒的事,其實是爸媽的責任,你別老想著是你害死宛兒。

媽媽話沒說完,我們兩個人的眼淚都在嘩嘩地往外湧。這是二十三年裡,媽媽第一次在我面前提起宛兒。我努力想說點什麼,也許是“對不起”,也許是別的什麼安慰媽媽的話,可是一句也說不上來。

仿佛好不容易才等到這一刻,等到媽媽提起宛兒,等到一個可以盡情痛哭的機會。世界上有什麼苦,苦得過不能對人言的苦?媽媽早就該罵我打我罰我的,怎麼罵,怎麼打,怎麼罰都不為過呀,這麼多年了,我一直寧願死的是我,不是宛兒。

茜兒,媽媽本來不該再提的,可是媽媽知道你想什麼。過分擔心念弋,你自己苦,對他也不好。所以媽媽還是得說,你心裡要放開些。其實是媽媽沒帶好你們姐妹倆,不然你也不用落下這個心病,遭這些罪……你現在把念弋看得緊緊的,再這樣下去,你會把他管束得都不像個孩子了。

原來媽媽為的是念弋呀。我默不做聲,但心裡由衷充滿了對媽媽的感激。

我何嘗不想放開!只是我能怎樣?我克服不了我的恐懼,帶著念弋,我如履薄冰。

生命真奇妙。二十三年過去了,我仍然在呼吸著這初夏的空氣,用著冰箱、洗衣機,看電視,打手機,念弋在客廳踩他的小三輪。我們享受著無數宛兒沒有見過的東西。我怔怔望著櫥櫃上一隻裝滿黃豆的玻璃罐,心裡在想,可是,現在的黃豆,和二十三年前的黃豆其實並沒有兩樣啊。

是的,很多東西都改變了,不同了,比如盛黃豆的罐子。卻還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變,比如永遠4歲的宛兒。再比如黃豆,比如陷阱……

醫生點評:這是“育兒”大課題中的一個小故事。在這個小故事背後的眾多心理現象中,有兩個主要的心理矛盾需要解決:一是如何對待孩子的過失,二是如何對待孩子周圍的危險。

應該說,8歲的周茜把父母交付給她的4歲妹妹宛兒一個人留在家裡玩黃豆,致宛兒意外身亡,周茜是有過失的,但周茜的父母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事發生以後,周茜的父母既沒有責備周茜,也沒有檢討自己的責任。這種貌似寬容的處理方式,只有使孩子更加自責。如果當初周茜的父母能及時批評周茜的過失,明確她應負的有限責任,指出必需吸取的經驗教訓,把“宛兒的事主要是爸媽的責任,不是你害死宛兒”這話及時說,就不至於使周茜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以至在二十多年後,周茜已經身為人母,這陰影還殃及她的孩子。

因為怕孩子難受、怕損害孩子的自尊而不願意及時指出孩子的過失,這種心理是片面的。殊不知,孩子正可能因為父母對自己過失不聞不問而走向兩個極端:一是變得肆無忌憚,飛橫跋扈;一是變得自責自罪,心有餘悸。

當孩子有過失時,一定要給予恰當的批評和真誠的幫助,讓孩子吸取教訓,積累經驗。把“壞事”變成“好事”,孩子從挫折中得到鍛煉,一步步走向成熟。

“缺乏安全感”是人們處於高速發展、日益複雜的社會現實中的一種感受。為人父母者,往往對自己孩子周圍的“危險”感到憂慮。像周茜那樣踩過“陷阱”的母親,更是一朝被蛇咬,二十多年都怕草繩。

小孩天生好奇好動,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不可缺少的一種原動力。父母不必也不能因客觀存在的某些危險因素而把孩子禁錮起來,硬性限制他們的活動,而是要按照孩子的年齡,逐步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例如,家用電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煤氣爐具的安全使用;化學物品,藥品的標識及使用;遵守交通規則;上學放學路上要與同學結伴走,不要隨便與陌生人搭話或吃陌生人給的食物;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等等。

其實,人不可能在絕對安全的環境中生活,意外事故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要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儘快教給孩子如何應對意外危險。例如,煤氣洩漏時要先切斷氣源開窗通風,不能馬上做開燈、打電話等能產生電火花的操作,更不能劃火柴、打打火機,否則會引起爆炸;遇到意外,會打報警電話110,消防電話119,醫療急救電話120,查詢電話114等。 

然而,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雖懂得安全知識,但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造成自傷或傷人。因此,注意增強孩子的自控力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應對周圍危險的重要內容。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