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式太極拳中, 纏絲勁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 可謂是當中的核心勁法,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具有哪些分類, 通過學習, 會讓大家對太極拳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的, 下面大家就一起來學習吧。
勁法的運用, 在太極拳中是非常重要的, 對此, 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纏絲勁的分類及應用。
區分太極拳纏絲勁, 常見的方法是分為順纏和逆纏。 小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小趾側向足心旋裹叫順纏。 大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大趾側向足心旋裹叫逆纏。 這種方法, 如果沒有同內氣的收放結合起來,
陳鑫在《太極拳圖說》講義中, 把纏絲勁分為十二種。 就是“進纏, 退纏;左纏, 右纏;上纏, 下纏;裡纏, 外纏;順纏, 逆纏;大纏, 小纏”, 則顯得過於繁瑣。 作者認為, 根據太極拳纏絲勁的內涵和特點, 把它區分為出勁順纏、收勁順纏、出勁逆纏、收勁逆纏四種纏絲法, 比較容易掌握。
如果對於這四種纏絲勁都能掌握, 並熟練運用, 大家的陳式太極拳必定會有一大進步。
一、出勁順纏
凡手足向外伸展, 內氣循臂腿內側向前斜纏而下至於手足者, 稱為出勁順纏。
比較詳細些說, 手臂伸展向外, 內氣由丹田發出, 經命門穴, 循脊而上, 過大椎穴, 逾肩井穴向後, 繞臂斜纏而下, 從尺骨端向裡, 過掌心勞宮穴, 達中指端, 是上肢的出勁順纏。
足腿伸展向外, 內氣由丹田發出, 下行至會陰穴, 經前襠向外, 過胯向後, 繞腿斜纏而下, 經內踝, 過足心湧泉穴, 沿腳掌裡側向前, 達大趾端, 是下肢的出勁順纏。
二、收勁順纏
凡手足向裡屈收, 內氣循臂腿外側向後斜纏而上至於肩胯者, 稱為收勁順纏。
比較詳細些說, 手臂屈收向裡, 內氣從中指端回收, 過掌心勞宮穴, 從橈骨端向外, 繞臂斜纏而上, 至肩, 經胸部膻中穴, 向下歸於丹田, 是上肢的收勁順纏。
足腿屈收向裡, 內氣由大趾端回收, 過足心湧泉穴, 沿腳掌外側向後。 經外踝, 繞腿斜纏而上, 過胯, 由後襠至會陰穴, 再向上歸於丹田, 是下肢的收勁順纏。
三、出勁逆纏
凡手足向外伸展, 內氣循臂腿外側向前斜纏而下至於手足者, 稱為出勁逆纏。
比較詳細些說, 手臂伸展向外, 內氣由丹田發出, 經命門穴, 循脊而上過大椎穴, 逾肩井穴向前, 繞臂斜纏而下, 從橈骨端向裡, 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 是上肢的出勁逆纏。
足腿伸展向外, 內氣由丹田發出, 下行至會陰穴, 經後襠向外, 過胯向前, 繞腿斜纏而下, 經外踝, 過足心湧泉穴, 沿腳掌外側向前, 達大趾端, 是下肢的出勁逆纏。
四、收勁逆纏
凡手足向裡屈收, 內氣循臂腿內側向後斜纏而上至於肩胯者, 稱為收勁逆纏。
比較詳細些說, 手臂屈收向裡, 內氣從中指端回收, 過掌心勞宮穴, 經尺骨端向外, 繞臂斜纏而上, 至肩, 經胸部膻中穴, 向下歸於丹田, 是上肢的收勁逆纏。
足腿屈收向裡, 內氣由大趾端回收, 過足心湧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