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巴豆真假識別

巴豆又稱江子、巴米, 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 巴豆入胃、大腸經, 具有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的功效, 用於治療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水腫等症, 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等症。 市場上有以同科植物毛果巴豆的乾燥果實冒充巴豆, 使用時注意鑒別。 每年8、9月份果實成熟時採收, 曬乾後, 除去果殼, 收集種子, 曬乾即可入藥。 其性熱, 味辛, 有毒。 入藥多經過炮製, 或取仁, 或制霜。 把巴豆用黏稠的米湯浸拌, 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 搓去皮簸淨即為巴豆仁;取淨仁碾碎, 用多層吸油紙包裹, 加熱微炕,

壓榨去油, 每隔兩天壓榨和換紙, 連續六、七次至油盡為度, 碾細過篩即為巴豆霜。

真品巴豆

乾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 略扁, 長約1-1.5米, 直徑約6-9毫米, 厚約4-7毫米, 表面灰棕色至棕色, 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一端, 為一細小突起, 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 合點和種阜之間有種脊, 為一略隆起的縱棱線;橫斷面略呈方形, 種皮薄而堅脆, 剝去後可見種仁, 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 淡黃色, 油質, 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 胚根細小, 朝向種阜的一端;聞之氣無, 口嘗味微澀, 而後有持久的辛辣感。

偽品毛果巴豆

乾燥的果實多己開裂, 果皮呈淡棕黃色, 稍彎曲;種子呈橢圓形, 具四棱, 長0.6-0.8釐米, 寬0.5釐米, 厚0.3-0.4釐米, 個頭比真品小, 棕褐色,

種子兩側略具棱, 背腹較隆起;斷面略呈菱形, 胚乳豐富, 中央具子葉2枚, 菲薄;聞之亦氣微, 但口嘗味微苦, 稍有點辛辣味。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 巴豆油是最劇烈的瀉藥, 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產生口腔及胃黏膜的燒灼感及嘔吐;外用巴豆油對皮膚有很強的刺激作用, 引起發紅, 嚴重的可發展為膿皰甚至壞死;巴豆還有殺滅釘螺的作用, 而偽品毛果巴豆不具備上述功效和毒理作用, 故不可代替巴豆使用。

使巴豆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如不慎中毒, 會產生劇烈的腹痛、水瀉或黏液血便, 脈搏快而弱, 血壓下降, 面色青紫, 甚至出現休克。 出現輕微中毒, 可用大豆一升煮汁飲用;或搗爛芭蕉葉榨汁飲服。 如中毒較重應立即送往醫院, 採取洗胃、靜脈滴注、吸氧等措施急救。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