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心肌梗死的發病人群也越來越年輕化, 現實生活中, 許多的年輕人因為心肌梗死而死亡, 並且現在已經超越了老年人成為了主要的患病人群, 其中最小的心肌梗死患者才21歲, 並且許多的高級白領突發猝死的事件也越來越常見, 這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惕了。 那麼引發心肌梗死的不良習慣有哪些呢?
易引發心肌梗死的4個壞習慣
1、吸煙過多
抽煙會使動脈硬化, 會增大患心肌梗死的危險。 另外, 吸煙還會引起許多的其實疾病, 如冠狀動脈收縮、痙攣, 這些都可能導致血管閉塞, 從而引發心肌梗死。
2、過度勞累
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人群主要是腦力勞動都,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領, 因為他們中有一部分人, 工作起來幾天都不休息, 而且這種沒有規律或是過渡勞累的生活, 很容易導致冠狀動脈痙攣, 從而誘發心肌梗死。
3、暴飲暴食
由於食道和胃部離心臟非常近, 過度的飲食很有可能導致心臟血管出現急劇收縮, 從而導致痙攣。 如果不及時搶救, 很有可能危及到生命。
4、壓力過大
由於現在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 從而導致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往往會集中在一起。 而人在緊張的時候,
心肌梗死的飲食原則
1、注意鈉、鉀平衡, 適當增加鎂的攝入, 以防止或減輕併發症, 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發展。 一般建議低鹽飲食, 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鈉喪失過多, 則不必過分限制鈉鹽。 膳食中鈉、鉀、鎂的攝入, 應據病情隨時調整。
2、飲食應平衡、清淡且富有營養, 以改善機體, 包括心肌細胞的營養供給, 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 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應避免過量和刺激性食物, 不飲濃茶、咖啡。 避免進食大量脂肪, 因為有可能因餐後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加, 導致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
3、控制熱量的攝入。 臨床資料表明, 心肌梗塞患者身體超重或肥胖的較多, 因脂肪過多環繞心臟, 壓迫心肌, 致使心肌功能進一步減弱。 因此, 要限制飲食總熱量, 以控制體重。
4、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時, 常有胃腸功能紊亂, 飲食更應注意。 發病開始的1~2天, 僅給熱水果汁、米湯、蜂蜜水、藕粉等流質飲食, 每日6~7次, 每次100~150毫升。 若患者心功能好轉, 疼痛減輕後, 可逐漸增加一些瘦肉、蒸雞蛋白、稀米粥等飲食。 隨著病情的恢復, 病後6周可採用冠心病的飲食治療, 但飲食仍需柔軟, 易於消化。
5、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 日常飲食應儘量以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作烹調用油。 上述植物油為不飽和脂肪酸, 不含膽固醇。 應多吃豆製品,
6、補充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C具有加強血管彈性、韌性, 防止出血的作用, 又可促進創面癒合。 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 尤其是獼猴桃, 柑桔、草莓、新鮮大棗等。 微量元素中的碘、鎂對降低血清膽固醇有重要作用, 可減少膽固醇脂和鈣鹽在血管壁內的沉積, 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 海產食物中的魚、蝦、蟹、海帶、海蜇、紫菜等含碘量均較多, 日常飲食中可經常交替食用。 鎂可以提高心肌的興奮性, 若體內缺鎂, 會出現心律紊亂, 胸悶氣短、並影響冠狀動脈血流, 進一步導致心肌缺血缺氧, 對於有病的心肌更加不利, 甚至可使病情再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