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是如何解夢的?

夢之遼闊, 可納山川日月;夢之幽遠, 直抵心海深淵。

一個人平均一天要做4到6個夢, 一個夢平均要十幾到二十分鐘, 這樣算下來, 一個人一生當中做夢的時間長達六年。

佛洛德說, 人的意識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個小小山尖, 而它隱藏在水面之下的龐大身軀, 則代表著人的無意識和潛意識。 人做夢時, 就像冰山一樣, 思緒漂浮搖曳在意識、無意識和潛意識的山尖上。

但是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 夢, 與醒著時候的思維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差別在於, 在清醒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可以在大腦的各個區域暢通無阻,

而在做夢的時候, 有一些“門”是關著的。

在夢中, 所有你以為已經忘記的人和事, 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愛恨情仇, 都可能以不同的面目重組出現。

因何而夢 夢醒時分

夢裡不知身是客。 既然我們每晚都做夢, 為什麼有時記得自己做了夢, 有時卻覺得一夜無夢?

這跟我們醒來的時間有關。 認知心理學認為睡眠可以分成“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兩部分。 我們剛剛入睡的時候, 是屬於慢波睡眠, 然後進入快波睡眠階段。 慢波睡眠階段對我們身體和肌肉進行調節, 是不做夢的;快波睡眠的階段是做夢的, 快波睡眠也叫做快速眼動睡眠, 這個時候眼球會快速轉動, 如果把處於快波睡眠階段的人給叫醒的話, 他一定會告訴你, 我正在做夢。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交替進行, 這樣形成一個週期, 一個週期持續的時間大概是90分鐘, 一個晚上完整睡一覺, 大概要經歷4到6個週期。 如果你醒來的時候是處於“快波睡眠”的狀態, 那麼你就會依稀記得自己做過了夢;如果醒來的時候是處於“慢波睡眠”的狀態, 這時你就會覺得這一晚上都沒有做夢。

所謂人生如夢, 夢如人生, 我們在快波睡眠與慢波睡眠的交替中, 經歷的夢境和夢中的酸甜苦辣, 豈不正是人生的一部分。

夢中非我 我非夢中

我思, 故我在;但在夢中, 有時我卻成了一條魚, 有時變成了一隻老虎, 有時甚至壓根不存在自己。

為什麼在夢中會迷失自我?這跟大腦的前額葉有關。 額葉是我們產生意識的地方,

同時承擔著組織資訊的功能。 而在睡眠狀態, 額葉是受到抑制的, 這樣會導致自我意識與資訊的處理產生分離, 所以在夢中就分不清自己、他人、甚至別的事物, 導致你在夢中看到的他人和別的事物, 往往還帶著自己的成分。

額葉受到抑制以後, 對資訊的組織功能也受到了抑制, 這就導致做夢的時候, 思維沒法集中, 所以在夢中發生的這個故事發展的方向往往是隨機的。

大腦的額葉是否處於活躍的狀態是區分一個人清醒還是睡夢的一個標誌, 如果額葉受到抑制, 人就進入睡眠的狀態, 這個時候如果大腦的其它區域處於活躍的狀態, 人就開始做夢。

莊周曉夢迷蝴蝶, 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在夢中的疑惑, 大概也源於此。

而我們, 是否也有過如莊子一樣的迷惑?

夢遊非夢 覺後空空

夢遊, 讓許多人感到恐懼。 夢遊現象產生的原因, 迄今還沒有獲得確切的科學解釋。

準確地說, 夢遊應該叫為“睡遊”, 因為夢遊的時候實際上並不是處於做夢的快波睡眠狀態, 而是處於沒有夢的慢波睡眠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你如果把夢遊的人叫醒的話, 他什麼都記不得, 因為他並不是在做夢。

有一種推測認為, 夢遊可能跟大腦深處的海馬體有關係。 海馬體它起兩個作用, 一個是把臨時儲存的資訊轉化成記憶, 另一個跟空間定位有關, 所以海馬體發育還不成熟的兒童容易發生夢游, 老人也容易發生夢遊, 這可能跟海馬體的功能退化有關係。

有一種說法認為,

你不能去叫醒夢遊的人, 如果把他們叫醒的話, 他們會失魂而發瘋, 實際上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夢遊的人是很難把他們叫醒的, 如果把他們叫醒的話, 他們只會覺得迷惑不解, 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們夢遊, 是否為了趕赴那隱藏在心底的一面之緣?

纏綿悱惻, 夢裡水鄉

夢裡涕淚交流, 醒來枕巾盡濕, 許多人都做過這樣的傷感之夢。 為何做夢時什麼都是假的, 情緒卻如此真實?

答案在於杏仁核, 杏仁核位於海馬體的旁邊, 是我們大腦的情緒中心, 在儲存記憶的過程中, 杏仁核會對接收來的資訊, 先進行一番衡量, 給出喜、怒、哀、樂的結果, 再把這個結果傳到海馬體, 海馬體把接收來的結果, 跟原來的資訊進行綜合, 儲存進去變成我們的記憶,所以情緒反應強烈的事件會給我們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

杏仁核是人腦當中最敏感的區域,幾乎任何身體的刺激都會喚醒杏仁核,即使是在睡夢當中大腦產生的無中生有的景象,也會作為一種信號傳到這個控制情緒的中心。

拜多愁善感的杏仁核所賜,我們睡夢中的喜怒哀愁是那麼的真實,甚至強于白天清醒時;醒來的那一刻,卻又往往讓人悵然若失。

有夢如覺 夢中有夢

許多人還做過這樣一種夢:在夢裡,自己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更有甚者,夢中還會做夢,如同電影《盜夢空間》所示。

這種情況跟丘腦有關係。丘腦是一個很特殊的器官,它的功能是合成大腦各個部位的資訊,並且跟現實感官的資訊做比較,讓大腦做出一個綜合的判斷。從而知道我是誰、我怎麼樣、我正在做什麼、我應該幹什麼。做夢的時候,丘腦的功能被抑制了,這樣人就迷失了自我,被夢境所左右,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但是有時候,丘腦的抑制不深,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面臨著什麼樣的處境,感覺到自己是在做夢。

至於夢中有夢,實際上是一種錯覺,只不過是夢見自己在做夢而已。像《盜夢空間》所描述的多重夢境純屬異想天開。

夢中有夢,或許源於每個人心底都有的、需要窮盡一生探索的那個問題:我是誰?

夢之荒誕 顛倒黑白

在夢中,我們熟悉的親朋好友有時會變成豺狼虎豹,原本慈愛的長輩會突然化身為惡魔。

這與大腦中負責識別事物的顳葉有關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收集來的資訊傳遞到了顳葉,讓我們能夠對事物做出識別,一旦顳葉被關閉了,我們對當前的事物就失去了識別能力。

另外,在夢中的角色往往是雜亂無章的。大腦搜尋資訊的過程,類似于電腦中用“關鍵字”來搜索資訊,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只是一個;睡夢中視覺、聽覺、味覺這些感覺中樞受到了抑制,導致搜索得來的多個結果沒法輸出到顳葉,去和大腦各個區域得到的資訊進行比較,沒法驗證,沒法對思維過程進行修正、補充,這樣就導致在夢裡出現的資訊往往是非常地荒誕離奇,漏洞百出。

夢裡黑白可能顛倒,真實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眾生有夢 夢自何始

嬰幼兒會做夢嗎?比嬰兒更小的胎兒會做夢嗎?貓貓狗狗會做夢嗎?

據科學家觀察,8個月大的胎兒在母親睡著了以後,身體也會停止運動,但是有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這是做夢的跡象。

至於動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是不會做夢的;鳥類會做短暫的夢;各種哺乳動物,像貓、狗、老鼠都會做夢;而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是不會做夢的。

動物會做什麼樣的夢?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像猴子這樣的靈長類動物會跟人類一樣,做類似的夢。這個試驗是這樣做的:一旦螢幕上出現某個特定的畫面,科學家就強迫猴子去推動身邊的一根杠杆,反復操作讓猴子形成反射;接下來觀察睡著了的猴子,發現它們會不時地也去推動身邊的這根杠杆。這表明猴子在睡夢中“看見”了那個特定的畫面。

當我們養的寵物做夢時,在夢裡它們會有被主人遺棄的恐懼嗎?還是夢見的都是與主人在一起的歡樂時光?

神遊天外 靈感之夢

許多人聽說過科學和技術史上的幾個著名的夢

美國人埃利亞斯•豪因夢見頭上帶孔的長矛,由此發明了將針孔設計在針頭旁的縫紉機;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因受到夢的啟示而發現元素週期律;奧地利生物學家洛伊在夢中找到一種實驗方法,最終發現了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

有人把睡夢中的靈感當作了神的啟示。實際上,這些科學家在做這些夢之前,無一例外都曾經苦苦思索過這些難題,他們的夢境不過是他們清醒時候思維的延伸罷了。只不過在睡夢中思維沒有受到嚴格的約束,更加無拘無束,而所謂的“靈感”,就是在這種更大的隨機性條件下一個低概率事件。

正因如此,我們永遠不要期望夢中的靈光一現——靈感,從來都只鍾情於努力而勤奮的思考者。

療傷於夢 盜夢空間

在公眾心目中,催眠術似乎很神奇。

實際上,專業的催眠師不過是比較高明地利用了心理暗示;而催眠作為一種治療心理疾病以及作為麻醉的一種手段,由來已久。

催眠控制的是人的注意力,一旦注意力變窄,人就進入了睡眠狀態,但是還能通過聽覺與催眠師的語言相互聯繫。催眠師通過語言,與夢境中的潛意識進行交流,把無序的夢變成有序,從而達到了改善睡眠、減壓放鬆、調整心理、提高人的應變能力的目的。

大約有98%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對催眠比較敏感,而剩下2%的人很難被催眠。那些喜歡分析問題的人不容易被催眠,比如科學家、律師、會計師;而虔誠的宗教信徒、藝術家、喜歡幻想的人則很容易被催眠。

這大概也可以說明,假如我們對什麼都深信不疑,即使睜著眼睛生活,也像被催眠,活在睡夢中。

夢中禍福 預言之夢

人的一生平均有六年時間在做夢。有時,夢似乎像預言一般靈驗。

1865年4月,林肯遇刺身亡,遇刺前幾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躺在白宮的靈柩裡。1917年,還只是一個下士的希特勒在前線作戰,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葬身於崩塌的土中,驚醒後他從掩體中跑出戰壕,隨後戰壕被炸彈命中。

且不說這些事情是真是假,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預言夢只發生在個別人的個別事情上,這說明它不過是一種巧合而已。

還有一種情形,有一些人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體驗,看到剛剛發生的事情似乎曾經在夢中發生過。這是不是說明了夢能夠預言呢?不是的,這是大腦發生的記憶錯誤導致的,把剛剛產生的短期記憶,錯誤地當成了以前就已經有的長期記憶。

但無論如何,當人們走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時,還是有人希望從夢中尋找人生的方向。

身心造夢 夢的解析(一)

夢從何來?這個問題,人類探究了幾千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

認知心理學把夢因分成三類:一類是睡眠環境資訊;一類是身體狀況,包括身體各個器官的資訊;還有一類是大腦內部活動。真正意義上的夢的解析,應該尋找夢因。

由睡眠環境引發的夢境是最為常見的。比如說在清醒的狀態下,有人把一個蘋果放在你的手上,那麼在嗅覺、觸覺、視覺的共同作用下你能夠判斷這是一個蘋果。

但是在睡眠狀態下,視覺和嗅覺被抑制住了,手上的一個蘋果只會誘發觸覺,“光滑”和“涼”的觸覺資訊傳給了大腦,大腦進行搜索,得出的結果可能是“魚”,於是在做夢的時候就夢見捉到了一條魚。

同樣的道理,在睡夢中你的手腳伸到了被子外面受涼,那麼你就可能做夢夢見自己掉進了水裡或者其他與“涼”有關的事件。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夢如人生,人生如夢。

身心造夢 夢的解析(二)

身體狀況導致的夢或許對我們更有提示意義。許多人都有經驗,睡覺時手壓在胸前容易做噩夢。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手放在胸部,壓迫胸腔導致呼吸困難,資訊傳入到大腦中樞,體覺感受中樞判斷“難受”的感覺來自於胸肺部;杏仁核接收到“呼吸障礙”資訊,找到對應的情緒是“恐懼”;大腦根據“恐懼”這個關鍵字進行相關的搜索,找到與恐懼相關的事件,比如親人去世、妖魔鬼怪這些資訊被尋找到,組成了新的思維的結果,就出現了噩夢。這個時候如果額葉沒有被喚醒,就導致“夢魘”。

同樣道理,心動過速產生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就會產生被別人或者動物、或者鬼怪追趕的惡夢;心動過緩或早博產生的心悸感,就會出現人懸空或者墜落的惡夢。所以如果經常出現某一種噩夢,可能是身體有某種疾病的警示。

所以,當你從噩夢中醒來,應該考慮的不是人生問題,而是健康問題。

身心造夢 夢的解析(三)

大腦內在資訊觸發而做夢,這才是古人所總結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類夢全部來自于大腦記憶區的資訊。在白天反復地想著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這一資訊一再被加強,在睡夢中就有可能成為大腦進行搜索的“關鍵字”。

既然夢來自於身心以及環境因素,那麼我們不但可以根據夢的內容去尋找夢因,還可以據此來改善夢的條件。

比如說睡前不要喝容易讓人興奮的食品飲料;要刷牙漱口,避免口腔的惡臭引發惡夢;要蓋好被子,保持全身的溫暖;最關鍵的是,在睡覺之前不要去想那些讓人情緒惡劣的事情,儘量想美好的事情,讓大腦儲存下“美好”的資訊,同時要保持舒適的睡姿,引導美夢。

當然,我們沒必要每晚為製造美夢而精心佈置,這些睡前行為應該養成習慣,成為順其自然的生活之道。

我行我夢 美夢方甘

白日夢,這是一個略帶有諷刺意味的詞彙;誠然,如果一個人整天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那麼他與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病已經相去不遠。

有研究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了太多的白日夢,就有可能對他的語言、記憶和思考能力造成損傷。但是也有研究認為,適當的幻想反而有益身心健康——它不僅能夠減輕心理的壓力,還能夠拓展思考的空間,激發潛能,讓人能夠從更廣泛的角度來審視自己。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副沉重的人格面具,只有在超越現實的幻想中,人們才會徹底拋開由人際交往造成的桎梏,從而讓自己的思緒更加寬廣。

而帶有幻想性質的夢,無論是美夢、噩夢還是白日夢,都給了你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空間窺視自己的機會。

儲存進去變成我們的記憶,所以情緒反應強烈的事件會給我們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

杏仁核是人腦當中最敏感的區域,幾乎任何身體的刺激都會喚醒杏仁核,即使是在睡夢當中大腦產生的無中生有的景象,也會作為一種信號傳到這個控制情緒的中心。

拜多愁善感的杏仁核所賜,我們睡夢中的喜怒哀愁是那麼的真實,甚至強于白天清醒時;醒來的那一刻,卻又往往讓人悵然若失。

有夢如覺 夢中有夢

許多人還做過這樣一種夢:在夢裡,自己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更有甚者,夢中還會做夢,如同電影《盜夢空間》所示。

這種情況跟丘腦有關係。丘腦是一個很特殊的器官,它的功能是合成大腦各個部位的資訊,並且跟現實感官的資訊做比較,讓大腦做出一個綜合的判斷。從而知道我是誰、我怎麼樣、我正在做什麼、我應該幹什麼。做夢的時候,丘腦的功能被抑制了,這樣人就迷失了自我,被夢境所左右,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但是有時候,丘腦的抑制不深,這個時候你就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面臨著什麼樣的處境,感覺到自己是在做夢。

至於夢中有夢,實際上是一種錯覺,只不過是夢見自己在做夢而已。像《盜夢空間》所描述的多重夢境純屬異想天開。

夢中有夢,或許源於每個人心底都有的、需要窮盡一生探索的那個問題:我是誰?

夢之荒誕 顛倒黑白

在夢中,我們熟悉的親朋好友有時會變成豺狼虎豹,原本慈愛的長輩會突然化身為惡魔。

這與大腦中負責識別事物的顳葉有關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收集來的資訊傳遞到了顳葉,讓我們能夠對事物做出識別,一旦顳葉被關閉了,我們對當前的事物就失去了識別能力。

另外,在夢中的角色往往是雜亂無章的。大腦搜尋資訊的過程,類似于電腦中用“關鍵字”來搜索資訊,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只是一個;睡夢中視覺、聽覺、味覺這些感覺中樞受到了抑制,導致搜索得來的多個結果沒法輸出到顳葉,去和大腦各個區域得到的資訊進行比較,沒法驗證,沒法對思維過程進行修正、補充,這樣就導致在夢裡出現的資訊往往是非常地荒誕離奇,漏洞百出。

夢裡黑白可能顛倒,真實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眾生有夢 夢自何始

嬰幼兒會做夢嗎?比嬰兒更小的胎兒會做夢嗎?貓貓狗狗會做夢嗎?

據科學家觀察,8個月大的胎兒在母親睡著了以後,身體也會停止運動,但是有眼球快速轉動的現象,這是做夢的跡象。

至於動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是不會做夢的;鳥類會做短暫的夢;各種哺乳動物,像貓、狗、老鼠都會做夢;而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是不會做夢的。

動物會做什麼樣的夢?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像猴子這樣的靈長類動物會跟人類一樣,做類似的夢。這個試驗是這樣做的:一旦螢幕上出現某個特定的畫面,科學家就強迫猴子去推動身邊的一根杠杆,反復操作讓猴子形成反射;接下來觀察睡著了的猴子,發現它們會不時地也去推動身邊的這根杠杆。這表明猴子在睡夢中“看見”了那個特定的畫面。

當我們養的寵物做夢時,在夢裡它們會有被主人遺棄的恐懼嗎?還是夢見的都是與主人在一起的歡樂時光?

神遊天外 靈感之夢

許多人聽說過科學和技術史上的幾個著名的夢

美國人埃利亞斯•豪因夢見頭上帶孔的長矛,由此發明了將針孔設計在針頭旁的縫紉機;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因受到夢的啟示而發現元素週期律;奧地利生物學家洛伊在夢中找到一種實驗方法,最終發現了神經傳導的化學遞質。

有人把睡夢中的靈感當作了神的啟示。實際上,這些科學家在做這些夢之前,無一例外都曾經苦苦思索過這些難題,他們的夢境不過是他們清醒時候思維的延伸罷了。只不過在睡夢中思維沒有受到嚴格的約束,更加無拘無束,而所謂的“靈感”,就是在這種更大的隨機性條件下一個低概率事件。

正因如此,我們永遠不要期望夢中的靈光一現——靈感,從來都只鍾情於努力而勤奮的思考者。

療傷於夢 盜夢空間

在公眾心目中,催眠術似乎很神奇。

實際上,專業的催眠師不過是比較高明地利用了心理暗示;而催眠作為一種治療心理疾病以及作為麻醉的一種手段,由來已久。

催眠控制的是人的注意力,一旦注意力變窄,人就進入了睡眠狀態,但是還能通過聽覺與催眠師的語言相互聯繫。催眠師通過語言,與夢境中的潛意識進行交流,把無序的夢變成有序,從而達到了改善睡眠、減壓放鬆、調整心理、提高人的應變能力的目的。

大約有98%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對催眠比較敏感,而剩下2%的人很難被催眠。那些喜歡分析問題的人不容易被催眠,比如科學家、律師、會計師;而虔誠的宗教信徒、藝術家、喜歡幻想的人則很容易被催眠。

這大概也可以說明,假如我們對什麼都深信不疑,即使睜著眼睛生活,也像被催眠,活在睡夢中。

夢中禍福 預言之夢

人的一生平均有六年時間在做夢。有時,夢似乎像預言一般靈驗。

1865年4月,林肯遇刺身亡,遇刺前幾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躺在白宮的靈柩裡。1917年,還只是一個下士的希特勒在前線作戰,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葬身於崩塌的土中,驚醒後他從掩體中跑出戰壕,隨後戰壕被炸彈命中。

且不說這些事情是真是假,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預言夢只發生在個別人的個別事情上,這說明它不過是一種巧合而已。

還有一種情形,有一些人有一些似曾相識的體驗,看到剛剛發生的事情似乎曾經在夢中發生過。這是不是說明了夢能夠預言呢?不是的,這是大腦發生的記憶錯誤導致的,把剛剛產生的短期記憶,錯誤地當成了以前就已經有的長期記憶。

但無論如何,當人們走在命運的十字路口時,還是有人希望從夢中尋找人生的方向。

身心造夢 夢的解析(一)

夢從何來?這個問題,人類探究了幾千年。“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

認知心理學把夢因分成三類:一類是睡眠環境資訊;一類是身體狀況,包括身體各個器官的資訊;還有一類是大腦內部活動。真正意義上的夢的解析,應該尋找夢因。

由睡眠環境引發的夢境是最為常見的。比如說在清醒的狀態下,有人把一個蘋果放在你的手上,那麼在嗅覺、觸覺、視覺的共同作用下你能夠判斷這是一個蘋果。

但是在睡眠狀態下,視覺和嗅覺被抑制住了,手上的一個蘋果只會誘發觸覺,“光滑”和“涼”的觸覺資訊傳給了大腦,大腦進行搜索,得出的結果可能是“魚”,於是在做夢的時候就夢見捉到了一條魚。

同樣的道理,在睡夢中你的手腳伸到了被子外面受涼,那麼你就可能做夢夢見自己掉進了水裡或者其他與“涼”有關的事件。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夢如人生,人生如夢。

身心造夢 夢的解析(二)

身體狀況導致的夢或許對我們更有提示意義。許多人都有經驗,睡覺時手壓在胸前容易做噩夢。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手放在胸部,壓迫胸腔導致呼吸困難,資訊傳入到大腦中樞,體覺感受中樞判斷“難受”的感覺來自於胸肺部;杏仁核接收到“呼吸障礙”資訊,找到對應的情緒是“恐懼”;大腦根據“恐懼”這個關鍵字進行相關的搜索,找到與恐懼相關的事件,比如親人去世、妖魔鬼怪這些資訊被尋找到,組成了新的思維的結果,就出現了噩夢。這個時候如果額葉沒有被喚醒,就導致“夢魘”。

同樣道理,心動過速產生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就會產生被別人或者動物、或者鬼怪追趕的惡夢;心動過緩或早博產生的心悸感,就會出現人懸空或者墜落的惡夢。所以如果經常出現某一種噩夢,可能是身體有某種疾病的警示。

所以,當你從噩夢中醒來,應該考慮的不是人生問題,而是健康問題。

身心造夢 夢的解析(三)

大腦內在資訊觸發而做夢,這才是古人所總結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類夢全部來自于大腦記憶區的資訊。在白天反復地想著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這一資訊一再被加強,在睡夢中就有可能成為大腦進行搜索的“關鍵字”。

既然夢來自於身心以及環境因素,那麼我們不但可以根據夢的內容去尋找夢因,還可以據此來改善夢的條件。

比如說睡前不要喝容易讓人興奮的食品飲料;要刷牙漱口,避免口腔的惡臭引發惡夢;要蓋好被子,保持全身的溫暖;最關鍵的是,在睡覺之前不要去想那些讓人情緒惡劣的事情,儘量想美好的事情,讓大腦儲存下“美好”的資訊,同時要保持舒適的睡姿,引導美夢。

當然,我們沒必要每晚為製造美夢而精心佈置,這些睡前行為應該養成習慣,成為順其自然的生活之道。

我行我夢 美夢方甘

白日夢,這是一個略帶有諷刺意味的詞彙;誠然,如果一個人整天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那麼他與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病已經相去不遠。

有研究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了太多的白日夢,就有可能對他的語言、記憶和思考能力造成損傷。但是也有研究認為,適當的幻想反而有益身心健康——它不僅能夠減輕心理的壓力,還能夠拓展思考的空間,激發潛能,讓人能夠從更廣泛的角度來審視自己。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副沉重的人格面具,只有在超越現實的幻想中,人們才會徹底拋開由人際交往造成的桎梏,從而讓自己的思緒更加寬廣。

而帶有幻想性質的夢,無論是美夢、噩夢還是白日夢,都給了你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空間窺視自己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