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小兒的食養衛生一貫非常重視, 其對小兒食養的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 小兒脾常不足。 脾胃為後天之本, 主受納和運化水谷, 為水谷生化之源。 由於小兒生機蓬勃, 發育迅速, 所需水穀精氣相對比成人更為迫切, 但飲食的質和量則必須與各個時期的需求恰當地配合, 若乳食不當, 或過饑過飽, 均足以影響其脾胃功能, 導致疾病的發生, 故小兒脾胃病較多見, 如嘔吐、泄瀉、蟲證、疳積等, 均屬常見疾病。
第二, 小兒為純陽和稚陰稚陽之體。 前者是指小兒生機蓬勃, 發育迅速, 猶如春天的花木,
現代醫學認為嬰幼兒全身各種器官都在相應地按比例快速生長, 是整個小兒時期中最旺盛的增長階段, 因此對熱量和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也格外大。 嬰幼兒所需的主要營養素如下:①蛋白質。 它在嬰幼兒體內除了修復過程以外, 還需要其構成新的細胞和組織, 因此所需要的蛋白質較成人多。 如果長期缺乏蛋白質,
一 嬰幼兒的餵養
提倡母乳餵養是愛嬰育嬰的重要體現之一。 一般而言,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養料, 所以人乳餵養最為適宜。 6個月以內可以母乳為主, 4個月時應即可添加輔食, 6月以後應增加輔食, 並漸漸取而代之, 1歲左右即可斷乳。 如哺乳時期過長, 卻不添加其他食品, 會令其營養不足, 脾胃虛弱, 影響發育。
小兒斷乳後, 腸胃的功能起新的變化, 故應加注意, 否則易生積滯、腹瀉等證。 飲食衛生應做到下列幾點:
①飲食要定時、定量,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一般食物在胃內停留約4~5小時, 因此每餐間隔以4小時為宜, 1—1.5歲時每日5餐, 1、5~3歲時每日4餐為宜。
②食品要選擇容易消化而有營養的, 不要專吃一種食品, 更不要隨成人的喜好, 給不易消化的厚味、葷腥之品,或未煮熟的飯菜,生拌的魚、蝦、菜蔬等則更不宜食。1~3歲兒童膳食組成已由乳類為主過渡到糧食、蔬菜、魚、肉及蛋類等綜合性食物,若條件許可,應儘量使幼兒每日能吃到一定量的乳類食品或豆制代乳食品。斷乳後在考慮小兒消化能力的前提下,膳食構成應做到數量足、品質高、品種雜、營養全。③食物應合理烹凋,做到細、軟、爛,注意色、香、味和花樣變化,以引起小兒食欲,並儘量保持食物的營養素。
二 年長兒童的食養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這是傳統中醫貫穿整個兒童時期對小兒食養的指導原則,直至青春期這一原則都是適合的。鍛煉小兒耐寒,可使小兒氣血強盛,腠理堅固;適當耐饑,則可使腹中空虛,無停積之患,能增加抵抗力,減少疾病的侵襲。飲食適宜,不但能防病于未然,更能使身體強壯。兒童時期之健康,至為重要。由於他們處在生長發育時期,飲食養護方面合理、正確,將有益於終身之健康。
小兒2歲以上,每日4餐,每餐畢後,可略進水果,以蘋果、橘子、雪梨等為宜,禁絕零食;10歲以上,則3餐已足,可略佐點心,夜間更宜嚴格禁食,這樣可防止疳積等症的發生。小兒對於食物常有偏嗜,應注意避免或矯正,偏嗜習慣若形成,則小兒將恣食一物,由於吸收營養素的不平衡,易於造成種種疾病,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小兒宜食之物為瘦肉、肉湯、乳類、蛋類、蔬菜等,魚類因其蛋白細膩,消化吸收良好,更屬相宜。不宜過服糖食和油炸食品及肥膩不易消化的食品,這類食品可生火礙胃助痰,不利小兒健康;過食糖果、糕餅、花生、煎炙之品,易導致消化障礙、食欲不良;咖啡、茶水亦非小兒所宜,因其助火生濕,會使小兒寐差、停飲、蓄痰。辛辣、醇酒性熱助火,可擾亂稚陰稚陽之體,故須嚴禁。
一般正常兒童的陰陽協調和諧,氣血旺盛,生機蓬勃,發育生長正常。但不少兒童由於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各種因素,可發現其有偏勝、偏缺的情況,常見的有脾肺不足、表衛失固型,脾胃虛弱、健運失司型,體胖痰盛、濕濁內壅型,以及稟賦不足、脾腎虧虛型等。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兒童,應給予不同的食物調養。學齡兒童由於活動量增加,食物亦相應地在量和質方面都要增加,以保證其充分的營養需求。尤其早晨應注意給予充足而富有營養的飲食,下午也可適當增添一些點心。至青春發育前期,可以多給些補腎益髓的血肉有形之品,以助其生長發育,稍增其輔食中的肉蛋魚葷腥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和綠豆芽、筍類等蔬菜,並根據體質的合宜情況,適當吃些新鮮的水果。總之,較大兒童的食養也必須注意飲食有節、五味調和的總原則,再結合小兒純陽之體、生機蓬勃旺盛的特點,在營養方面充分保證其生長發育的需要。
給不易消化的厚味、葷腥之品,或未煮熟的飯菜,生拌的魚、蝦、菜蔬等則更不宜食。1~3歲兒童膳食組成已由乳類為主過渡到糧食、蔬菜、魚、肉及蛋類等綜合性食物,若條件許可,應儘量使幼兒每日能吃到一定量的乳類食品或豆制代乳食品。斷乳後在考慮小兒消化能力的前提下,膳食構成應做到數量足、品質高、品種雜、營養全。③食物應合理烹凋,做到細、軟、爛,注意色、香、味和花樣變化,以引起小兒食欲,並儘量保持食物的營養素。二 年長兒童的食養
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這是傳統中醫貫穿整個兒童時期對小兒食養的指導原則,直至青春期這一原則都是適合的。鍛煉小兒耐寒,可使小兒氣血強盛,腠理堅固;適當耐饑,則可使腹中空虛,無停積之患,能增加抵抗力,減少疾病的侵襲。飲食適宜,不但能防病于未然,更能使身體強壯。兒童時期之健康,至為重要。由於他們處在生長發育時期,飲食養護方面合理、正確,將有益於終身之健康。
小兒2歲以上,每日4餐,每餐畢後,可略進水果,以蘋果、橘子、雪梨等為宜,禁絕零食;10歲以上,則3餐已足,可略佐點心,夜間更宜嚴格禁食,這樣可防止疳積等症的發生。小兒對於食物常有偏嗜,應注意避免或矯正,偏嗜習慣若形成,則小兒將恣食一物,由於吸收營養素的不平衡,易於造成種種疾病,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小兒宜食之物為瘦肉、肉湯、乳類、蛋類、蔬菜等,魚類因其蛋白細膩,消化吸收良好,更屬相宜。不宜過服糖食和油炸食品及肥膩不易消化的食品,這類食品可生火礙胃助痰,不利小兒健康;過食糖果、糕餅、花生、煎炙之品,易導致消化障礙、食欲不良;咖啡、茶水亦非小兒所宜,因其助火生濕,會使小兒寐差、停飲、蓄痰。辛辣、醇酒性熱助火,可擾亂稚陰稚陽之體,故須嚴禁。
一般正常兒童的陰陽協調和諧,氣血旺盛,生機蓬勃,發育生長正常。但不少兒童由於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各種因素,可發現其有偏勝、偏缺的情況,常見的有脾肺不足、表衛失固型,脾胃虛弱、健運失司型,體胖痰盛、濕濁內壅型,以及稟賦不足、脾腎虧虛型等。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兒童,應給予不同的食物調養。學齡兒童由於活動量增加,食物亦相應地在量和質方面都要增加,以保證其充分的營養需求。尤其早晨應注意給予充足而富有營養的飲食,下午也可適當增添一些點心。至青春發育前期,可以多給些補腎益髓的血肉有形之品,以助其生長發育,稍增其輔食中的肉蛋魚葷腥食物,多吃些新鮮蔬菜和綠豆芽、筍類等蔬菜,並根據體質的合宜情況,適當吃些新鮮的水果。總之,較大兒童的食養也必須注意飲食有節、五味調和的總原則,再結合小兒純陽之體、生機蓬勃旺盛的特點,在營養方面充分保證其生長發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