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女人>正文

日曬誘發斑:雀斑和日光性黑子

斑點(freckles)(雀斑和雀斑樣痣的非專業術語)是人類觀察到色素沉著的重要特徵。 兩者都是由日光誘發;雀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決定, 但是由日光誘發, 而雀斑樣痣是由皮膚過度日光曝曬和光損傷所致。 雖然它們隨處可見, 我們卻對它們知之甚少。 本文綜述了有關雀斑知識的現狀, 並為它們的形成過程構建一個模型。

簡介

人體色素沉著是由黑色素細胞決定, 該細胞起源於神經脊, 由所謂的成黑素細胞發育和遷移面來。 毛囊內的成黑素細胞分為兩種集群, 毛基質黑素細胞形成初期毛髮的色素,

黑素幹細胞(MSCs)進入毛囊隆突區域的相應位置, 並形成後續週期的毛髮色素維持(Nishimura等, 2002)。 成黑素細胞仍不成熟, 並局限於表皮基膜, 由於鄰近細胞的信號, 開始分化為成熟的黑素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 黑素細胞的行為取決於其位置與基質環境的相互 作用, 虹膜黑素細胞在胞質內含黑素小體(Sturm, 2009), 而皮膚和毛囊黑素細胞將黑素小體轉移至角質形成細胞。

成黑素細胞染色陰性、缺乏功能性酪氨酸酶活性, 以及黑色素合成的關鍵酶(Hirobe, 1992; Sviderskaya 等人, 1995), 並且僅含不成熟黑素小體(Kawa等人, 2000)。 在幼年時期, 人體需要黑素細胞不斷增殖以填充進入成年期時擴大的皮膚表面(Herlyn等, 2000)。 在成人皮膚內, 黑素細胞緩慢增殖形成為完全分化細胞, 定居於表皮基底層,

與周圍角質細胞接觸以利於黑素小體轉移。 對人體皮膚中, 維持或控制成黑素細胞向黑素細胞發展的基因(Li 等, 2010)也知之甚少。 甚至其起源自真皮也尚未完全瞭解(Adameyko等, 2009)。

表皮內, 黑素細胞和角化細胞構成一個‘表皮-黑色素單位’, 其中, 表皮黑素細胞通過樹突與大約30-40的角質形成細胞接觸(Jimbow等人, 1976)。 這種接觸可使黑素小體由樹突頂端轉移到周圍的角質形成細胞, 該細胞決定膚色, 且可防止紫外線誘發的損傷。 這種緊密聯繫可允許廣泛的相互作用和溝通, 憑藉建立的層級結構, 角質形成細胞可直接與黑素細胞直接產生細胞反應(Hirobe, 2005; Hsu 等, 2002)。 實際上, 角質形成細胞在黑素細胞對紫外線的反應中起關鍵作用, 作為配體, 角質形成細胞影響MC1R活化;與黑素細胞相比,

角質形成細胞對紫外線輻射要更為敏感, 反應更強(Cui等, 2007; Gordon等, 1989)。 紫外線照射後, 角質形成細胞表達為多種配體, 並產生活性氧(ROS)反應, 由黑素細胞和它們產生的黑色素吸收。

雀斑是色素沉著的常見特徵, 可分為雀斑和日光性黑子(SL, 也稱為老年性雀斑, 光化學痣, 曬傷性雀斑, 成人雀斑, 老化斑點和肝斑), 為良性色素斑, 主要見於白種人和亞洲人群。 雖然這兩種色素斑均為扁平斑點, 但是在發育和形態方面則顯著不同(表1)。 雀斑通常為小型色素斑, (一般為1-2毫米, 但也可更大), 紅色至淺棕色, 見於皮膚白皙和/或紅發的個體(大多為光型I和II), 在2-3歲時出現, 青春期加重, 往往隨著年齡增長, 部分消失(Plensdorf 和 Martinez, 2009)(圖1A)。 常累及面部、手臂、頸部和胸部,

且在夏季時顏色加深。 日光性黑子比雀斑大, 直徑可從mm到cm, 可為深棕色(Hodgson, 1963)(圖1B)。 常于50歲後發生於長期日光暴曬的皮膚(主要是面部, 手背和前臂的外側)(Cario-Andre等, 2004)。 其色素沉著不受季節影響。 亞洲人認為雀斑影響美觀, 需治療(Jang 等人, 2000;Zhang等, 2004), 而在西方文化中, 雀斑被認為是一種時尚, 很少就治。 Kate Moss和許多其他知名的時尚模特均有雀斑, 但依舊經常出現在時尚雜誌和廣告中。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雀斑, 但對其瞭解極少。 通過文獻綜述可知, 由於總是不能很清楚地區分雀斑和SL, 而導致術語使用混亂。 本文將概述雀斑和雀斑樣痣的組織病理學、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的最新知識。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