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食管血管瘤的疾病查詢

病因

食管血管瘤是因部分食管上皮或黏膜下的固有靜脈叢由於先天或後天性的血管閉塞、狹窄等因素, 導致近端血管擴張形成孤立性或散在性的藍色囊狀靜脈瘤, 故又有“孤立性靜脈擴張”之稱。

臨床表現

食管血管瘤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大多數患者無症狀。 因瘤體生長在食管黏膜或黏膜下層, 並突向腔內, 有症狀的患者可有程度不同的吞咽不適、吞咽困難和胸骨後不適感。 食管血管瘤有潛在的破裂出血的危險, 但因其生長極為緩慢, 很少發生自發性出血。 有的患者可因偶吞尖銳異物(如雞骨、魚刺等)刺破血管瘤而發生消化道大出血,

並可致死亡。

檢查

1.食管X線鋇餐檢查

食管血管瘤的X線鋇餐檢查可表現為卵圓形充盈缺損, 邊界清楚, 邊緣光滑, 內可有分隔, 局部食管腔擴張, 與其他食管良性腫瘤相似。 其特有的徵象為黏膜皺襞變平或受壓推移, 鄰近黏膜粗大扭曲似靜脈曲張。 但在病變較小時, 難以與小的惡性腫瘤病灶相鑒別。

2.食管CT檢查

CT食管平掃可見食管壁局限性增厚, 食管腔狹窄;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強化, 密度高於正常食管壁, 偶見病灶的導入血管。

3.內鏡檢查

食管血管瘤的臨床症狀及X線表現缺乏特異性, 其診斷主要依靠食管內鏡檢查。 食管血管瘤在內鏡下多表現為黏膜下突入食管腔的藍色或深紫紅色包塊,

可阻塞管腔, 但因食管血管瘤較柔軟, 鏡體輕壓瘤體後即可順利通過。 瘤體可呈分葉狀或蚯蚓狀, 或呈局限性扁平樣小隆起狀, 多呈淺藍色, 大小不等, 有的可帶蒂。

診斷

食管血管瘤的診斷依靠食管鋇劑造影及食管內鏡檢查。 在進行X線和內鏡檢查時, 患者在增加腹壓或深吸氣情況下可見瘤體擴大, 符合血管瘤的特點。

鑒別診斷

1.門靜脈高壓症

食管病變直徑大於2釐米時, 如患者同時伴有肝硬化, 則提示有門靜脈高壓症所引起食管靜脈曲張的可能, 應進一步檢查, 加以鑒別。 如已明確為門靜脈高壓症, 並已行硬化劑治療, 則應與靜脈曲張硬化劑治療後殘存靜脈或再發曲張靜脈相鑒別。

2.藍色橡皮皰疹樣痣綜合征

藍色橡皮皰疹樣痣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 是一種家族性表皮血管瘤, 是血管瘤的異形疾病, 病理性質為海綿狀血管瘤, 有的無家族史。 其特徵為皮膚有藍青色血管瘤, 皮膚損害多發生于兒童期。 常于出生時或于嬰幼兒時發病, 主要發病部位在四肢、軀幹皮膚, 也可生長在口、舌咽部黏膜。 此綜合征若併發胃腸道血管瘤, 可表現為消化道出血、反復黑便及貧血。

3.其他

病變小者應與食管瀦留性囊腫相鑒別, 有自發性出血者應與平滑肌瘤的出血性退化改變鑒別。

併發症

可併發食管血管瘤破裂出血。

治療

食管血管瘤因其有出血、感染的可能, 現多主張手術切除。 也有作者報導在內鏡下用鐳射、微波、結紮或輔以硬化劑治療,

效果良好。 對已明確診斷、不願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 或病變較大不宜切除者, 可給予放射治療縮小腫瘤, 緩解症狀, 但不能根除。

預防

1.醫源性活檢或內鏡擦傷可導致食管血管瘤出血, 甚至大出血。 所以在進行食管血管瘤的內鏡檢查時動作一定要輕柔, 內鏡入食管口時要循腔進鏡, 防止鏡身對血管瘤的機械性損傷而造成破裂出血。

2.如疑為血管瘤, 不應取活檢, 以免引起大出血及併發黏膜下感染。

食管血管瘤患者的 注意事項

平時的飲食應該清淡, 比如魚, 肉類食物, 低鹽低脂。 補充豐富的營養, 多吃水果蔬菜。

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吃過硬、過酸、過辣、過冷、過熱和過分粗糙的食物。

忌煙、酒和咖啡。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食管血管瘤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食管血管瘤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食管血管瘤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及早治療, 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