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氣清香、性平、味微酸、澀, 具有開鬱、和胃、化痰、解毒之功效, 可用於治療肝胃氣痛、食欲不振、頭暈、淋巴結核等症。 梅花入藥已久, 在《本草原始》中已有“清頭目、利肺氣、祛痰壅滯上熱”的記載。 《飲片新參》則認為“紅梅花清肝解郁治頭目痛;綠萼梅平肝和胃, 止脘痛、頭暈, 進飲食”。 現代研究梅的花蕾含有多種揮發油和維生素, 食用對人體有益。 果實, 以烏梅的藥用最廣。 烏梅有生津止渴、斂肺澀腸等功效, 可治療肺虛久咳、膽道蛔蟲等症。 梅根, 能治風痹、膽囊炎等疾病。 梅葉, 可治療月經過多、霍亂等症。
若用梅花適量,
對於梅花粥在醫籍上給予很高評價, 如《采珍》集曰:“萼梅(梅花)瓣, 雪水煮粥, 解熱毒。 ”以此說明梅花粥可以疏肝解郁, 美容豔體。 《百草鏡》記載, 白梅花可“開胃解鬱, 煮粥食, 助清陽之氣上升。 ”可見, 白梅花與粳米同煮成粥, 味甘香養人, 可開胃生津止咳, 並可入肝解鬱, 對因情志不遂、肝鬱氣滯所引起脅腹脹痛及肝鬱犯胃引起的胃脘脹痛、食欲不佳、大便不調等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