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規護理:術後嚴密監測患者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 麻醉清醒前去枕平臥, 平臥6h且病情平穩後改為半臥位, 以利腹腔引流;鼓勵患者早期床上翻身活動, 促進腸蠕動及胃腸功能的恢復, 防止腸粘連。 密切觀察會陰部傷口滲血情況, 腹部切口情況, 監聽腸嗚音, 注意腹痛、腹肌緊張等現象, 及時發現出血、感染、腸瘺等併發症。
二、加強呼吸道管理:由於手術創傷大、長時間禁食、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且術後患者害怕切口疼痛, 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 致使氣管和支氣管內分泌物存留, 易發生肺炎和肺不張。
三、導管護理: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 保持通楊, 防止扭曲、受壓及翻身時牽拉脫落。 引流液不可倒流, 以免造成腹腔感染。 保持胃腸減壓和前乳膠管有效負壓吸引。 觀察引流液性質, 如手術後1h內腹腔引流管流出鮮血達200ml, 則提示腹腔內有活動性出血, 應立即通知醫師, 緊急處理。 更換引流袋1次/d, 嚴格無菌操作。
四、導尿管的護理:導尿管一般留置2周左右, 做尿道口消毒處理2次/d, 防止尿路感染。 拔管前先要夾管, 可每4~6h或患者有尿意時開放,
五、飲食護理:術後禁食, 靜脈輸液, 待腸蠕動恢復, 結腸造口開放後進全流質飲食。 先飲少量溫開水、藕粉、米湯等, 以後逐漸改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少渣飲食。 避免進食產氣食物, 進食應有規律。
六、傷口護理: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 特別是封閉肛門處傷口, 應保持敷料清潔固定, 防止脫落。 腹部傷口與造口之間應用薄膜隔開, 以避免造成流出液污染傷口, 引起傷口感染延長癒合。 肛門處傷口於術後7d根據患者情況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做溫水坐浴, 1~2次/d, 同時更換敷料。 如有感染要及時更換敷料並觀察傷口情況。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