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傷寒論》中有關中藥用法

給藥途徑是影響藥物療效的因素之一, 服用方法得當, 藥物直達病所, 常可顯著提高藥物療效。 《傷寒論》113方絕大多數為口服給藥, 如桂枝湯、麻黃湯等, 但除此之外還有直腸給藥與灌腸療法。

《傷寒論》第223條 “陽明病, 自汗出, 若發汗, 小便自利者, 此為津液內竭, 雖硬不可攻之, 當須自欲大便, 宜蜜煎導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 皆可為導。

上一味, 於銅器內, 微火煎, 當須凝如飴狀, 攪之勿令焦著, 欲可丸, 並手撚作挺, 令頭銳, 大如指, 長二寸許。 當熱時急作, 冷則硬。 以內穀道中, 以手急抱, 欲大便時乃去之。

又大豬膽一枚,

瀉汁, 和少許法醋, 以灌穀道內, 如一食頃, 當大便出宿食惡物, 甚效。 ”

“穀道”即直腸。 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直腸給藥與灌腸療法的先驅。

另外少陰咽痛證中的第312條, 咽中傷生瘡, 即咽喉部潰瘍, 聲門不利, 而難於言語, 甚則聲音不出, 治用苦酒湯少少含咽。 藥取少少含咽, 可使藥物直接持續作用於患部而提高療效, 筆者認為這種給藥方法應是口服給藥與粘膜表面給藥的結合。

應用形式, 也就是中藥的劑型。 傳統中藥劑型中, 有供口服的湯劑、丸劑、散劑、酒劑、滋膏劑、露劑;供皮膚用的軟膏劑、硬膏劑、散劑、丹劑、塗擦劑、浸洗劑、熏劑;還有供體腔使用的栓劑、藥條、釘劑等等。 據此, 可將113方分為 湯劑 如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等;散劑 如四逆散、半夏散等;丸劑 如理中丸、烏梅丸、麻仁丸等;栓劑 如蜜煎導方;灌腸劑 如豬膽汁方;滋膏劑(乳劑) 如豬膚湯,

此雖名為湯, 但其煎法為豬膚一斤, 以水一鬥, 煮取五升, 去渣, 加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 熬香, 和合相得。 因此豬膚湯實為滋膏劑。 由此可見, 張仲景為了滿足病人病情的需要, 根據各種劑型的特點, 而充分運用了多種劑型。

煎煮方法與中藥療效有著密切關係, 由於湯劑是臨床應用中藥最常採用的劑型, 並且大多由病家自製, 為了保證臨床用藥能獲得預期的療效, 所以一定要採用規範的、正確的煎煮方法。 《傷寒論》方中對湯劑煎煮方法有著嚴格的多方面的要求。

煎煮火候及時間如桂枝湯的煎煮方法中有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微火即是對火候的要求, 而水有七升煮取三升, 實則為對時間的要求。 再如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方, 雖都是加水三升, 但分別是煮取一升五合、一升半、一升、一升二合, 此即是對煎煮時間的不同要求。 在古代計時不能普遍使用, 張仲景採用這種方法控制煎煮時間, 可謂匠心獨運, 巧妙至極。

煎藥用水《傷寒論》中對煎藥用水是十分講究的, 除一般飲用水外, 還有以下幾種。

潦水 即雨水。 《本草綱目》的注釋為 “降注雨, 謂之潦, 有淫雨為潦。 ”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即要求用潦水一鬥煎之。

清漿水 即酸漿水。 如枳實梔子湯要求用清漿水七升煎之。 清?吳儀洛《傷寒分經》 “清漿水, 一名酸漿水。 炊粟米熟,

投冷水中浸五六日, 味酢生白花, 色類漿, 故名。 若浸之敗者害人。 其性涼善走, 能調中宣氣, 通關開胃, 解煩渴, 化滯物。 ”目前對清漿水認識不一, 解釋頗多, 這只是其中一種。

甘瀾水 其制法為 取水二鬥, 置大盆內, 以勺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李中梓《傷寒括要》中有如下記載 “用甘瀾水者, 取其動而不已, 理停滯之水也。 ”所以主治太陽病, 發汗後, 其人臍下悸, 欲作奔豚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即要求用甘瀾水。 從其制法來看, “以勺揚之”, 就是使水不斷地與空氣接觸, 這樣做不僅水中揮發性雜質可借空氣氧化除去, 並且還可使水中氧氣增加。

清酒和苦酒 清酒和現代的酒同, 而苦酒卻與現代的醋類似。 用清酒的處方, 如炙甘草湯“右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用苦酒的, 如苦酒湯“右二味, 納半夏, 著苦酒中”等。 在此二方中, 清酒辛熱, 可溫通血脈, 以行藥力;苦酒斂瘡消腫。 可見此二味既為溶劑又兼藥效。 另外, 目前乙醇和醋酸已被廣泛用於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熱湯 即沸騰的水。 如瓜蒂散, 用熱湯七合, 煮做稀糜。

入藥方法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 所需煎煮時間不同, 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 甚至有些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 于臨床應用存在差異。 張仲景對入藥方法要求甚為嚴格。

先煎 《傷寒論》中先煎的有主藥, 如葛根黃芩黃連湯, 先煮葛根, 減二升, 再納諸藥。 另外, 有些藥物先煎, 是為了去掉可能引起副作用的部分, 如桂枝二越婢一湯, 要求麻黃先煎,並“去上沫”再入它藥。現代研究麻黃中所含的植物蛋白有引起心煩嘔吐的副作用,在煎煮時,所溶出的蛋白類凝析成泡沫狀,漂浮於藥液的表面,將其除去可減小副作用。

後下 小建中湯要求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現在膠飴多作烊化要求,仲景此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如桃核承氣湯中的芒硝,現在芒硝則多要求沖服,不須再更上火微沸。又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中的麻黃。因此筆者認為《傷寒論》方中的後下實則包括現在的後下、烊化、沖服三種方法。

沖服 如文蛤散方,即單味藥文蛤為散,以沸湯沖服。

烊化 如炙甘草湯方要求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消盡。”(《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可見,烊化是針對粘度較大的藥物,如阿膠、飴糖之類,怕其先溶解而影響其他藥物的溶出。

要求麻黃先煎,並“去上沫”再入它藥。現代研究麻黃中所含的植物蛋白有引起心煩嘔吐的副作用,在煎煮時,所溶出的蛋白類凝析成泡沫狀,漂浮於藥液的表面,將其除去可減小副作用。

後下 小建中湯要求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現在膠飴多作烊化要求,仲景此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如桃核承氣湯中的芒硝,現在芒硝則多要求沖服,不須再更上火微沸。又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中的麻黃。因此筆者認為《傷寒論》方中的後下實則包括現在的後下、烊化、沖服三種方法。

沖服 如文蛤散方,即單味藥文蛤為散,以沸湯沖服。

烊化 如炙甘草湯方要求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消盡。”(《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可見,烊化是針對粘度較大的藥物,如阿膠、飴糖之類,怕其先溶解而影響其他藥物的溶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