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1:我早就說
“我早就說”可能出現在孩子展現能力時, 當父母說出“我早就說你能做好, 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時, 會讓孩子有挫折感。 總將孩子以前沒做好的事拿出來比較, 有翻舊帳的意味, 雖然仍然肯定其能力, 卻也認為他其實早就能將事情做好, 多少有點批評的味道。 因此, 這樣的說話方式確有不妥, 孩子會認為自己做好了沒得到鼓勵, 而沒做好的事情卻一再被提起。 另外一種經常出現的情況, 就是父母多次告誡的事, 孩子卻仍然一犯再犯, 於是父母便會說“我早就說, 不要這樣做”。 其實, 父母應該也能察覺到孩子是有意或無意地一再犯錯,
關鍵字2:不行、不可以
這種情境經常在家中上演, 許多大人主觀上認定不好的事, 都會直接跟孩子說“不可以”, 但是卻並未告訴孩子背後的原因。 心理專家在此提醒各位父母, 在說“不可以”前, 應先清楚說明為什麼“不可以”。
關鍵字3:等一下
在和孩子說過“等一下”之後, 父母往往就沒有了下文, 而且也不會留心自己說過這句話, 但是孩子卻是滿心期待。 不管“等一下再說”“等一下再買”, 還是“等一下再跟你玩”, 如果經常使用而又沒有下文, 那麼這種前後不一致的說話方式就會讓孩子失去信任感。 因此, 在忙碌時不妨採用反應式傾聽,
關鍵字4:你看你
父母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要特別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詞, 很多時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 有時, 父母只是無心發出去耐性的語氣詞, 臉上也伴隨不滿的表情, 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氣的事。 但是, 如果父母沒有進一步解釋生氣的原因, 就會讓孩子貶低自己。 兩三歲的孩子正是自尊心開始萌芽的時候, 而自尊來自正面經驗的累積,
關鍵字5:你一定要
當父母經常說出“你一定要”或“你應該 要”的話語時, 不妨先省視自己為什麼這麼說。 是單純的命令以獲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 還是將自己的期待加諸于孩子身上?如果確實是上述兩種種心態之一,
關鍵字6:不要吵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他們需要有時間、有空間去玩耍,而玩就是單純的玩,不是為了學習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職,爸爸媽媽一定要接納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遊戲時自然會發出聲音。再者來說,城市裡的孩子往往比較缺乏活動空間,精力無法發洩,因此父母必須仔細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遊戲空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請為孩子規劃一段到戶外跑跳的時間,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適的區域,既讓孩子充分發洩精力,又不必擔心被責駡。在已經得到足夠的遊戲時間和空間後,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聲遊戲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確地告訴他,可以玩遊戲,但是不能妨礙到別人。如果孩子沒有消耗精力的管道,卻又在正常發洩精力時一再被父母責駡,那只會摧毀他的自信心,因為他只是在單純的遊戲,卻總是惹得父母不高興。
所以,改口問問問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麼?”,或以孩子的語氣說:“玩完玩具後,也要讓玩具回家哦!”用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們對收拾玩具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關鍵字6:不要吵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他們需要有時間、有空間去玩耍,而玩就是單純的玩,不是為了學習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職,爸爸媽媽一定要接納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遊戲時自然會發出聲音。再者來說,城市裡的孩子往往比較缺乏活動空間,精力無法發洩,因此父母必須仔細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遊戲空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請為孩子規劃一段到戶外跑跳的時間,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適的區域,既讓孩子充分發洩精力,又不必擔心被責駡。在已經得到足夠的遊戲時間和空間後,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聲遊戲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確地告訴他,可以玩遊戲,但是不能妨礙到別人。如果孩子沒有消耗精力的管道,卻又在正常發洩精力時一再被父母責駡,那只會摧毀他的自信心,因為他只是在單純的遊戲,卻總是惹得父母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