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損傷 下身損傷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損傷病發的部位有很多, 而且病發的程度也不盡相同。 對於損傷的一些檢查的方法和檢查的內容你都有哪些瞭解呢?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一些有關下身肢體損傷的檢查項目和檢查的內容, 詳細的內容大家請看下文的具體介紹。

損傷

(1)髖部

【望診】:借助於視力或觸摸, 來瞭解髖部情況。 股骨上端骨折典型移位者, 同側下肢呈外旋、短縮畸形。 髖關節後脫位者, 肢體多呈屈曲、內收、內旋及短縮畸形;髖關節前脫位, 則下肢呈外展, 外旋畸形。 髖關節感染, 下肢常攣縮在半屈伸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則臀部向後凸, 腰部代償性前凸。

若傷肢短縮, 可作下肢長度對比檢查。 方法是讓病人仰臥, 兩髖膝關節屈曲併攏, 兩足並齊平放床面。 如雙膝出現高低差即為陽性, 多見於髖關節後脫位或股、脛骨的短縮。

若病人尚能步行, 應注意其步態和負重能力, 是否需用扶拐, 兩側髖骨、臀皺襞是否同一高度, 有無肌萎縮, 並做髖關節承重功能試驗。 以檢查右髖為例, 囑病人抬起左下肢, 若能單獨用右下肢站立同時左臀皺襞、髂骨翼均上提為陰性;若左臀皺襞、髂骨翼下降則為陽性。 陳舊性髖關節脫位和股骨頸骨折, 或臀中肌、臀中肌、臀小肌麻痹時, 此試驗均為陽性。

【觸診】:髖關節感染、股骨頸骨折, 早期的壓痛點多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的外下方一橫指處;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壓痛點則位於大粗隆處;若在下肢伸直給足跟部加壓或叩擊,

髖關節部即出現疼痛。 髖關節變(感染、骨折、脫位等)引起的下肢縮短, 可觸摸到大粗隆向上移位。 常用下列方法測量:

1、將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的中心連一直線, 正常時股骨大粗隆的頂點不高於此線;若大粗隆上移, 則超過此線。

2、將兩側股骨大粗隆與髂前上棘的連線向腹部延長, 正常交點應在臍上中線, 若一側大粗隆上移時, 則交點在臍下的對側腹面。

【運動檢查】:正常髖關節的運動, 應包括內旋和外旋、內收和外展、屈曲和伸展等。

1)內旋和外旋:①單側測量法:病人取仰臥位, 下肢伸直, 檢查者用手握住傷側下肢使之向內、向外旋動。

若髖關節攣縮不能伸直時, 可將髖、膝關節均屈曲九十度, 把小腿當作杠杆, 而將髖關節內旋、外旋。 ②雙側同時測量法:囑病人仰臥, 同時屈曲髖、膝關節, 兩足跟並列不動, 兩膝儘量分開, 觀察兩髖關節的外旋度;然後兩膝併攏, 兩足儘量分開, 觀察兩髖關節的內旋度。 關節感染、骨折, 股骨頭骨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時, 內旋與外旋均受限制並疼痛;而先天性、陳舊性的髖關節後脫位, 則可發現內旋範圍增大而外旋活動受限制。

2)內收和外展:①單側測量法:病人取仰臥位, 術者一手固定骨盆, 另手握住下肢踝部, 然後使下肢在伸直位外展、內收, 並記錄其度數。 ②雙側同時測量法;囑病人仰臥, 兩下肢平伸, 檢查者用雙手分別托握兩足跟,

將兩腿儘量儘量交叉, 觀察兩側髖關節的內收度;兩將兩腿儘量分開, 觀察兩髖關節的外展度。 髖關節後脫位、髖內翻及炎症疾病時, 均有外展受限;髂脛束攣縮時, 則有髖內收受限。

3)屈曲和伸展:病人取仰臥位, 將一側髖、膝關節極度屈曲, 使腰部平貼床面, 另一側大腿也能完全貼床屬正常;若另側大腿離開床面, 或強令該大腿貼床, 但腰部卻挺起以代償, 則說明髖關節有屈曲攣縮畸形。 病人取俯臥位, 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 另一手握住踝部, 屈膝九十度向後提起下肢, 髖關節屈曲攣縮時, 則後伸受限, 甚至不能完全俯臥。

4)望遠鏡征:病人仰臥, 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 另一手握住膝部, 沿股骨縱軸上下推拉, 如髖關節脫位,

則有過多的上下活動移位感。

(2)膝部

【望診】:借助於視力或觸摸, 瞭解膝部情況。 下肢正常生理軸線, 是髂前上棘與第1趾蹼間連線通過髕骨內緣, 兩膝及內踝部同時併攏。 膝內翻時, 兩踝併攏而雙膝分開(o型腿);膝外翻時, 則雙膝併攏而兩踝分開(x型腿)。 測量分開的距離可判斷畸形的程度。 正常膝關節能輕度超伸, 若過度超伸即稱為膝過伸(膝反張)。 此外, 還要瞭解步行姿勢, 股四頭肌癱瘓時, 病人用手將傷側大腿向後壓, 以伸直膝關節而行走。 膝內翻、外翻及過伸畸形, 常由佝僂病、小兒麻痹後遺症引起。

【觸診】:觸摸關節內、外有無腫脹或腫物。 慢性滑膜炎(包括結核性滑膜炎)時, 觸之有柔韌、肥厚感, 可將兩側對比。 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的腫瘤(骨肉瘤或巨細胞瘤), 觸之則有堅硬感而且推之不能移動。關節內積液的腫脹則有波動感,用一手壓迫髕骨上囊將液體及入關節腔,以另一手的手指反復的壓迫髕骨,可感覺髕骨有漂浮現象,即稱為浮髕試驗陽性。髕前滑液囊的積液與關節腔不相通,故無浮髕現象。內外側副韌帶損傷脛骨結節骨骺炎等均可找到相應的壓痛點。

【運動檢查】

1)側向運動試驗:膝關節的主要運動是屈伸。在伸直位,膝關節不能做側向內收、外展運動;內、外側副韌帶斷裂時,可有被動的外展、內收運動。

2)抽屜試驗(又稱推拉試驗)囑病人屈膝九十度,足平放床上,檢查者用一肘部壓住傷肢足背以固定之。同時用雙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後推拉,正常可有輕度(在0.5釐米左右)的前後活動;若向前活動度過大與疼痛,則說明前十字韌帶斷裂或鬆弛;向後活動度過大與疼痛,則提示後十字韌帶斷裂或鬆弛。

3)迴旋擠壓試驗:檢查右膝外側半月板損傷時,檢查者立于患者右側,用右手握住右足,左手放在右膝部以穩定大腿和感觸異常音響或跳動,先使小腿在內旋位充分內收、屈曲,然後外展、伸直,注意在伸直過程中有無彈響及疼痛;檢查內側半月板損傷時,先使小腿在外旋位充分外展屈膝,然後內收伸直。響聲清脆者多為半月板損傷,聲音大而伴有跳動者多為盤狀半月板。

(3)踝、足部

【望診】:借助於視力或觸摸,瞭解足踝部的情況。先讓病人赤足行走,觀察其步態,並在負重情況下觀察其外形與站立姿勢。常見的足部畸形有下列數種:

1)扁平足:正常時,站立後足弓下方可插入一個手指;輕度扁平足足弓下部手指不能插入,但足弓尚未全部著地;較重的扁平足則足內緣著地,舟狀骨明顯向內隆起甚至接觸地面,足呈外翻外展姿態。檢查其鞋底則內側磨損較多。柔軟性的扁平足,在不負重的情況下足弓外形尚正常,但站立時足弓即塌陷;痙攣性扁平足則活動受限,在不負重情況下亦有明顯畸形。

2)馬蹄足:在站立時僅能前足掌著地,跟腱有攣縮;日久則前足掌增大且有胼胝,足後跟部顯小。

3)內翻足:站立或行走時,僅以足外側負重,跟腱向內偏斜。足外側或第五趾骨頭下方有胼胝,鞋底或鞋面外側有磨損。馬蹄足與內翻足多合併存在,稱為馬蹄內翻足。

4)外翻足:畸形與內翻足相反,足內側縱弓下陷,鞋底內側磨損。

5)仰趾足(又稱跟足):站立時負重以足跟為主,走路時足前部不能用力著地,日久則前足掌變小,足後跟增大且有胼胝。

6)高弓足:足弓較正常高,僅部分病人有症狀。

7)拇外翻(常合併扁平足)足拇趾向外側偏斜,較重者拇趾位於第2、3趾下面將第2趾頂起。此時可併發2、3趾錘狀趾畸形。

【觸診】:壓痛點在跟腱上,可能是跟腱本身或腱旁膜的損傷;跟腱止點處壓痛,可能是跟腱後滑囊炎;在足跟部後下方壓痛,可能是跟骨骺炎;壓痛在跟骨跟面正中偏後,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墊損傷;壓痛靠部可能是蹠腱膜損傷引起;跟骨骨折的壓痛點在跟骨的內側和外側,踝關節內翻或外翻損傷,壓痛點則在內側或外側。

【運動檢查】:踝關節的活動主要是背伸和蹠屈。足的內翻及外翻動作。主要在跟距關節。前足部的內翻、外翻及內收、外展活動是在跟骰及記舟關節。足趾的屈伸活動主要靠蹠拇及蹠趾關節。關節部骨折、脫位、肌腱斷裂、神經損害等,是足踝部運動阻礙的主要原因。

總結:有關下身損傷的一些常見的檢查的方法以及檢查的內容今天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相信通過文章的介紹大家現在對於下身損傷的檢查項目一定有很多的瞭解了。只有明確致病的原因,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治療損傷類疾病。

觸之則有堅硬感而且推之不能移動。關節內積液的腫脹則有波動感,用一手壓迫髕骨上囊將液體及入關節腔,以另一手的手指反復的壓迫髕骨,可感覺髕骨有漂浮現象,即稱為浮髕試驗陽性。髕前滑液囊的積液與關節腔不相通,故無浮髕現象。內外側副韌帶損傷脛骨結節骨骺炎等均可找到相應的壓痛點。

【運動檢查】

1)側向運動試驗:膝關節的主要運動是屈伸。在伸直位,膝關節不能做側向內收、外展運動;內、外側副韌帶斷裂時,可有被動的外展、內收運動。

2)抽屜試驗(又稱推拉試驗)囑病人屈膝九十度,足平放床上,檢查者用一肘部壓住傷肢足背以固定之。同時用雙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後推拉,正常可有輕度(在0.5釐米左右)的前後活動;若向前活動度過大與疼痛,則說明前十字韌帶斷裂或鬆弛;向後活動度過大與疼痛,則提示後十字韌帶斷裂或鬆弛。

3)迴旋擠壓試驗:檢查右膝外側半月板損傷時,檢查者立于患者右側,用右手握住右足,左手放在右膝部以穩定大腿和感觸異常音響或跳動,先使小腿在內旋位充分內收、屈曲,然後外展、伸直,注意在伸直過程中有無彈響及疼痛;檢查內側半月板損傷時,先使小腿在外旋位充分外展屈膝,然後內收伸直。響聲清脆者多為半月板損傷,聲音大而伴有跳動者多為盤狀半月板。

(3)踝、足部

【望診】:借助於視力或觸摸,瞭解足踝部的情況。先讓病人赤足行走,觀察其步態,並在負重情況下觀察其外形與站立姿勢。常見的足部畸形有下列數種:

1)扁平足:正常時,站立後足弓下方可插入一個手指;輕度扁平足足弓下部手指不能插入,但足弓尚未全部著地;較重的扁平足則足內緣著地,舟狀骨明顯向內隆起甚至接觸地面,足呈外翻外展姿態。檢查其鞋底則內側磨損較多。柔軟性的扁平足,在不負重的情況下足弓外形尚正常,但站立時足弓即塌陷;痙攣性扁平足則活動受限,在不負重情況下亦有明顯畸形。

2)馬蹄足:在站立時僅能前足掌著地,跟腱有攣縮;日久則前足掌增大且有胼胝,足後跟部顯小。

3)內翻足:站立或行走時,僅以足外側負重,跟腱向內偏斜。足外側或第五趾骨頭下方有胼胝,鞋底或鞋面外側有磨損。馬蹄足與內翻足多合併存在,稱為馬蹄內翻足。

4)外翻足:畸形與內翻足相反,足內側縱弓下陷,鞋底內側磨損。

5)仰趾足(又稱跟足):站立時負重以足跟為主,走路時足前部不能用力著地,日久則前足掌變小,足後跟增大且有胼胝。

6)高弓足:足弓較正常高,僅部分病人有症狀。

7)拇外翻(常合併扁平足)足拇趾向外側偏斜,較重者拇趾位於第2、3趾下面將第2趾頂起。此時可併發2、3趾錘狀趾畸形。

【觸診】:壓痛點在跟腱上,可能是跟腱本身或腱旁膜的損傷;跟腱止點處壓痛,可能是跟腱後滑囊炎;在足跟部後下方壓痛,可能是跟骨骺炎;壓痛在跟骨跟面正中偏後,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墊損傷;壓痛靠部可能是蹠腱膜損傷引起;跟骨骨折的壓痛點在跟骨的內側和外側,踝關節內翻或外翻損傷,壓痛點則在內側或外側。

【運動檢查】:踝關節的活動主要是背伸和蹠屈。足的內翻及外翻動作。主要在跟距關節。前足部的內翻、外翻及內收、外展活動是在跟骰及記舟關節。足趾的屈伸活動主要靠蹠拇及蹠趾關節。關節部骨折、脫位、肌腱斷裂、神經損害等,是足踝部運動阻礙的主要原因。

總結:有關下身損傷的一些常見的檢查的方法以及檢查的內容今天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相信通過文章的介紹大家現在對於下身損傷的檢查項目一定有很多的瞭解了。只有明確致病的原因,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治療損傷類疾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