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熱
初起時伴畏寒、頭痛、肌痛、乏力、發熱在2~4天內升至39~40℃, 呈弛張熱型, 持續2~14天。 部分患者有盜汗。 近年發現不少患者呈回歸熱型表現。
二、肺炎
約30~80%病人有肺部病變。 於病程第5~6天開始乾咳、胸痛, 少數有粘液痰或血性痰, 體征不明顯, 有時可聞及細小濕羅音。 X線檢查常發現肺下葉周圍呈節段性或大葉性模糊陰影, 肺部或支氣管周圍可呈現紋理增粗及浸潤現象, 類似支氣管肺炎。 肺病變於第10~14病日左右最顯著, 2~4周消失。 偶可併發胸膜炎, 胸腔積液。
三、頭痛
劇烈頭痛是本病突出特徵, 多見於前額, 眼眶後和枕部,
四、心內膜炎或慢性Q熱
約2%患者有心內膜炎, 表現長期不規則發熱, 疲乏、貧血、杵狀指、心臟雜音、呼吸困難等。 繼發的瓣膜病變多見於主動脈瓣, 二尖瓣也可發生, 與原有風濕病相關。 慢性Q熱指急性Q熱後病程持續數月或一年以上者, 是一多系統疾病, 可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肺梗塞、腦膜腦炎、脊髓炎、間質腎炎等。
五、肝炎肝臟愛累較為常見
患者有納差、噁心、嘔吐、右上腹痛等症狀。 肝臟腫大, 但程度不一, 少數可達肋緣下10cm, 壓痛不顯著。 部分病人有脾大。 肝功檢查膽紅素及轉氨酶常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