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是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 膀胱濕熱, 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 以小便頻急, 滴瀝不盡, 尿道澀痛, 小腹拘急, 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淋證為臨床常見病, 中醫藥治療類屬淋證的尿路結石和腎盂腎炎均有較好的療效。
淋之名稱, 始見於《內經》,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 並有“甚則淋”, “其病淋”等的記載。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稱“淋秘”, 該篇並指出淋秘為“熱在下焦”。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描述了淋證的症狀:“淋之為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巢氏這種以腎虛為本, 以膀胱熱為標的病機理論, 已為後世所宗。 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淋》強調淋證主要由熱邪所致:“淋有五, 皆屬乎熱”。 明代《景嶽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 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 提出“久服寒涼”, “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 並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 澀者宜利, 下陷者宜升提, 虛者宜補, 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 對淋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更為全面, 治療方法也較為完善。 歷代醫家對淋證的分類進行了探索, 《中藏經》首先將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
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 當臨床表現為淋證時, 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膀胱濕熱多食辛熱肥甘之品, 或嗜酒過度, 釀成濕熱, 下注膀胱, 或下陰不潔,
2、肝鬱氣滯惱怒傷肝, 肝失疏泄, 或氣滯不會, 郁于下焦, 致肝氣鬱結, 膀胱氣化不利, 發為氣淋。
3、脾腎虧虛久淋不愈, 濕熱耗傷正氣, 或勞累過度, 房室不節, 或年老, 久病, 體弱, 皆可致脾腎虧虛。 脾虛而中氣不足, 氣虛下陷, 則發為氣淋;若腎虛而下元不固, 腎失固攝, 不能制約脂液, 脂液下注, 隨尿而出, 則發為膏淋;若腎虛而陰虛火旺, 火熱灼傷脈絡, 血隨尿出, 則發為血淋;病久傷正,
“諸淋者, 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淋證的病位在腎與膀胱, 且與肝脾有關。 其病機主要是腎虛, 膀胱濕熱, 氣化失司。 腎與膀胱相表裡, 腎氣的盛衰, 直接影響膀胱的氣化與開合。 淋證日久不愈, 熱傷陰, 濕傷陽, 易致腎虛;腎虛日久, 濕熱穢濁邪毒容易侵入膀胱, 引起淋證的反復發作。 因此, 腎虛與膀胱濕熱在淋證的發生、發展及病機轉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淋證有虛有實, 初病多實, 久病多虛, 初病體弱及久病患者, 亦可虛實並見。 實證多在膀胱和肝, 虛證多在腎和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