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臨床表現

起病多數緩慢, 少數急性起病, 偶見急性暴發起病。 病程呈慢性經過, 多表現為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 少數症狀持續並逐漸加重。 部分患者在發作間歇期可因飲食失調、勞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誘因誘發或加重症狀。 臨床表現與病變範圍、病型及病期等有關。

1、消化系統表現

腹瀉和黏液膿血便

見於絕大多數患者。 腹瀉主要與炎症導致大腸黏膜對水鈉吸收障礙以及結腸運動功能失常有關, 糞便中的黏液膿血則為炎症滲出、黏膜糜爛及潰瘍所致。 黏液膿血便是本病活動期的重要表現。 大便次數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輕重,

輕者每日排便2~4次, 便血輕或無;重者每日可達10次以上, 膿血顯見, 甚至大量便血。 糞質亦與病情輕重有關, 多數為糊狀, 重可至稀水樣。 病變限於直腸或累及乙狀結腸患者, 除可有便頻、便血外, 偶爾反有便秘, 這是病變引起直腸排空功能障礙所致。

腹痛

輕型患者可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 一般訴有輕度至中度腹痛, 多為左下腹或下腹的陣痛, 亦可涉及全腹。 有疼痛便意便後緩解的規律, 常有裡急後重。 若併發中毒性巨結腸或炎症波及腹膜, 有持續性劇烈腹痛。

其他症狀

可有腹脹, 嚴重病例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

體征

輕、中型患者僅有左下腹輕壓痛, 有時可觸及痙攣的降結腸或乙狀結腸。

重型和暴發型患者常有明顯壓痛和鼓腸。 若有腹肌緊張、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應注意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等併發症。

2、全身表現

一般出現在中、重型患者。 中、重型患者活動期常有低度至中度發熱, 高熱多提示合併症或見於急性暴發型。 重症或病情持續活動可出現衰弱、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水與電解質平衡紊亂等表現。

3、腸外表現

本病可伴有多種腸外表現, 包括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鞏膜外層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復發性潰瘍等, 這些腸外表現在結腸炎控制或結腸切除後可以緩解或恢復;骶髂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及少見的澱粉樣變性、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膚病(Sweet syndrome)等, 可與潰瘍性結腸炎共存,

但與潰瘍性結腸炎本身的病情變化無關。 國內報導腸外表現的發生率低於國外。

4、臨床分型 按本病的病程、程度、範圍及病期進行綜合分型。

(1)臨床類型

初髮型, 指無既往史的首次發作;

慢性復發型, 臨床上最多見, 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

慢性持續型, 症狀持續, 間以症狀加重的急性發作;

急性暴發型, 少見, 急性起病, 病情嚴重, 全身毒血症狀明顯, 可伴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敗血症等併發症。 上述各型可相互轉化。

(2)臨床嚴重程度

輕度:腹瀉每日4次以下, 便血輕或無, 無發熱、脈速, 貧血無或輕, 血沉正常;重度:腹瀉每日6次以上, 並有明顯黏液膿血便, 體溫>37.5℃、脈搏>90次/分, 血紅蛋白30mm/h;中度:介於輕度與重度之間。

(3)病變範圍

可分為直腸炎、直腸乙狀結腸炎、左半結腸炎(結腸脾曲以遠)、廣泛性或全結腸炎(病變擴展至結腸脾曲以近或全結腸)。

(4)病情分期

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