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積濕生熱長腳氣,赤小豆粥除足癬

腳氣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皮膚病, 往往是夏季加重, 冬季減輕, 但也有人終年不愈。 在中醫看來, 腳氣是由於積濕生熱所致, 在治療上就得除濕祛熱。

在醫學上, 腳氣跟腳氣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不能混為一談。 腳氣是腳癬的俗稱, 醫學上常常稱為足癬。 腳氣病是維生素B1缺乏症, 它是因力人體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 不過一般來說, 人們隨口所說的腳氣或者腳氣病往往都是指腳氣。 相傳有外國船員到了香港之後, 很快就染上了腳氣病, 當他們離開香港之後, 這病就好了, 當他們再次返回香港,

腳氣病又復發了, 所以他們就把這病叫“香港腳”。

在今天看來, 腳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皮膚真菌病, 皮膚真菌一般寄生在腳趾頭之間的部位, 有的還寄生在腳底下。 往往會使得附近的皮膚軟、脫皮並伴有裂隙, 患者多伴有足部多汗而發生腳臭, 常常瘙癢難忍。 它看上去是一種小病, 但癢起來不但影響學習和工作, 繼發感染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讓人腳部糜爛而行動不便, 甚至還會傳染他人, 因此必須認真對待。

實際上, 中醫早就對腳氣有過認識研究。 腳氣雖為皮膚病, 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及各器官有著密切聯繫, 所以在採用外治療法的同時, 內治方法亦不容忽視。 腳氣在中醫裡而被稱為“腳弱”, 是由身體積濕生熱,

濕熱之邪流注腿腳而致。 在治療上應當以除濕為主, 兼以法風清熱, 調血行氣。 雖然具體的腳氣有幹腳氣和濕腳氣之分, 濕腳氣又分為很多種, 有的濕腳氣, 有的是濕瘦腳氣, 濕去熱的手段。 《醫學正傳腳氣》裡面就明確提出了治療腳氣的參考方法:“故為治者, 宜通用蒼術、白術之類以治其濕, 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如此看來, 治療腳氣之時, 除濕去熱可謂必不可少。

在曰常生活中, 我可以吃一些清熱除濕的食物, 《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 就記載了大豆、烏豆、赤小豆可以治腳氣;在《日用本草》裡還有一個治療腳氣的方子, 叫做“赤小豆粥”;赤小豆又叫紅小豆, 它性質平和, 歸心經和小腸經, 有清熱祛濕、解毒消腫、利水健脾的功效。

雖是這麼小的一粒小豆, 卻是治療腳氣的靈丹妙藥。

《本草綱目》就明確提出:“赤小豆粥, 利小便, 消水腫、腳氣”。 《食療本草》還記載了赤小豆跟鯉魚一起煮食, 對於腳氣治療十分有益。 此外, 赤小豆還有一個作用, 那就是可以用來減肥, 故《食療本草》提出赤小豆“久吃瘦人”。 選擇赤小豆的時候, 最好選擇顆粒飽滿, 顏色暗紅的, 這樣的比較容易煮爛, 而且功效更為顯著。

很多人患了腳氣, 即使是治好了,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復發了。 有些人眼看腳氣已經消除, 就以為大功告成, 卻不知道細菌仍然會存活在皮膚麟屑或鞋襪之中, 當遇到潮濕溫暖的環境, 又會大量繁殖, 導致腳氣復發。 有的人不太注意清潔衛生, 就算腳氣已被治癒,

一旦長時間穿不透氣的鞋襪, 使用他人的腳盆、拖鞋、毛巾, 或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和地趟上赤腳行走等, 很容易再次感染。 還有的人是不懂得腳氣的病因, 在皮膚瘙癢之時, 便用一些軟膏, 雖然把真菌引起的過敏性瘙癢控制了, 但因這些軟膏內有大量的激素成分, 正好是真菌的營養劑, 又為足癬火上澆油。 所以對於腳氣, 只有認真治療並且合理護理, 才能有效遏止其反復發作, 而不是一旦治好之後就萬事大吉。

腳氣很容易復發, 從一定意義上講, 預防腳氣復發比治療更為關鍵。 在治療腳氣之後, 記得要對穿過的鞋襪進行消毒, 可以拿到太陽底下曬, 如果不太重要的乾脆就扔掉, 以免讓殘留的細菌繼續滋生傳染。 平時應該經常洗腳,

勤於換鞋換襪, 尤其是要穿透氣鞋, 不讓濕熱在鞋內積壓。

赤小豆粥

方源:《日用本草》

用料:粳米50克, 赤小豆50克, 白糖適量。

制法:先把赤小豆用濕水浸泡2~3個小時, 然後加入清水煮爛, 接著加入粳米同煮, 煮好後加入白糖即可。

用法:早晚濕熱服用。

功效:健脾益胃, 利水消腫。 適用於腳氣, 水腫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