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腦血栓的症狀及預防

腦血栓是腦血栓形成的簡稱, 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之一。 它是在腦動脈內膜病變的基礎上, 在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緩慢等因素的作用下, 使腦動脈管腔狹窄80%或完全閉塞, 造成供血區域局部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和壞死, 引起偏癱、偏身感覺障礙、言語不利等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多發和常見的疾病。 病情嚴重者可以迅速惡化, 出現意識障礙, 甚至發生腦疝, 危及生命。 流行病學表明, 腦血栓約占同期腦血管病總發病率的82%左右。

症狀

腦血栓形成又稱動脈血栓性腦梗死, 是由於腦動脈硬化形成動脈壁病變導致管腔內血栓形成,

引起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缺血, 缺氧而壞死, 引起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 多發生於50歲以後, 常在安靜, 睡眠中發病, 部分患者有前驅症狀, 如頭痛, 眩暈、偏身麻木無力、等。 起病緩慢, 多無意識障礙。 有時亦可急驟起病。 由於于形成血栓的部位不同, 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1)頸內動脈系統腦血栓:主要表現為"三偏症":病變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 若主側半球病變可伴失語症。

(2)大腦中動脈腦血栓:可出現對側偏癱和感覺障礙, 特點是面及上肢比下肢重, 可有同向性偏盲。

(3)大腦前動脈腦血栓:表現為對側肢體癱瘓和感覺減退, 特點是上肢輕, 下肢重。 可有排尿障礙和精神症狀。 CT檢查通常在起病48小時後才能確診。

(4)椎-基底動脈系統硬化性腦梗死 多表現為眩暈、耳鳴, 眼震, 複視, 吞咽困難, 共濟失調、交叉性癱瘓或感覺障礙, 若橋腦基底部病變, 病人意識尚存, 但由於四肢癱瘓和延髓麻痹, 只能靠眼球上下運動表達自己的意識活動, 稱為閉鎖綜合合征。

預防

1)生活起居

①飲食調整

按照多品種、適量與平衡的飲食原則, 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食物, 多吃對預防中風有益的食物。 據報導, 牛奶、魚肉、黃豆、豆豉、花生、大蒜、洋蔥、草莓等對預防血栓是有益的。

②飲水充足

每日正常飲水量應達2000~2500毫升, 對老年人來說, 更要多飲水, 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其血液具有濃、粘、聚、凝的特點, 多飲水有利於降低血粘度, 減少腦血栓具有濃、粘、聚、凝的特點,

多飲水有利於降低粘度, 減少腦血檢形成的危險性。

③戒降煙酒

要戒降煙酒, 限制食鹽攝入量, 每天最好不超5克, 同時飲食不要肥膩。

④勞逸結合

用腦要適度, 不要持續時間太長, 60歲以下者用腦一小時, 應休息10分鐘左右, 60歲以上者用腦半小時, 應休息5~10分鐘, 以免過於疲勞而誘發腦中風。

⑤生活規律

老年人生活要有規律, 因為老年人生理調節和適應機能減退, 生活無規律, 易使代謝紊亂, 促進血栓形成。

⑥忌飯後就睡

飯後血液聚集於胃腸, 以助消化器官之血供, 而腦部血供相對減少, 同時吃過飯就睡, 血壓下降, 可使腦部血供進一步減少, 血流緩慢, 易形成血栓。 因此, 最好飯後半小時再睡。

⑦體位變化要緩慢

腦血栓形成往往發生於夜間,

尤其是上廁所時刻。 因為夜間本身血流緩慢, 加上起床時體位變化, 易造成心腦供血不足, 所以夜間臨廁時一定清醒後, 緩慢起床。 其實, 平時做家務也要注意體位變化不要太快, 以免引起腦部缺血。

⑧注意天氣變化

老年人天氣適應能力減弱, 過冷過熱皆可使血粘度增加, 誘發腦中風, 因此, 氣溫變化驟冷驟熱時一定要採取相應防範措施。

⑨控制體重

通過運動消耗體內過多脂肪, 以降低血脂減少腦中風危險性。

⑩慎用藥物

久服催眠藥、鎮靜藥、抗精神藥、止血藥、利尿藥、清熱藥(如複方氨基比林)、防哮喘藥(如氨茶鹼), 可使腦中風機會增多。

2)情志調養

情緒要穩定, 經常保持樂觀、豁達、愉快的心情, 切忌狂喜、暴怒、憂思、悲痛。 因為長期精神緊張、情緒波動,

易使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 引起心腦血液迴圈紊亂而誘發中風。

3)氣功療法

老年人存在腦血栓易患危險因素時, 在未中風之前, 可以採取氣功預防, 主要有以下幾種功法可供參考:升降調息功、中風導引功、導引靜坐功、健腦功、舒筋活血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