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肝豆狀核變性需要做哪些檢查?

1.血銅檢查。 血清銅總量降低。

2.尿液檢查。 尿銅排出量增高。 青黴胺負荷試驗有助於診斷, 尤適於症狀前期及早期病人的檢出。

3.肝功能異常, 貧血, 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

4.顱腦CT檢查, 雙側豆狀核區可見異常低密度影, 尾狀核頭部、小腦齒狀核部位及腦幹內也可有密度減低區, 大腦皮層和小腦可示萎縮性改變。

5.腦電圖異常。

6.組織微量銅測定。

一、血清銅藍蛋白

可用酶法或免疫化學法檢查, 正常值1.3~2.6μmol/L(20~40mg/dL)。 在僅有肝臟損傷表現的患者中, 85%低於1.3μmol/L, 但銅藍蛋白降低本身不是Wilson病的一診斷指標。 雜合子血清銅藍蛋白水準低下,

25%患慢性活動性肝炎者血清銅藍蛋白低下, 15%Wilson病伴嚴重慢性活動性肝病者血清銅藍蛋白正常。

二、非銅藍蛋白血清銅

正常人與白蛋白和氨基酸結合的銅為15~20μg/L, 未經治療的Wilson病患者血清該類銅含量可達500μg/L, 但其他肝、膽病變也可升高, 因而診斷價值不大。

三、尿銅

正常人<40μg/24h, Ⅰ期後或有臨床表現的Wilson病可達100μg/24h以上;Ⅱ期患者偶有增至>1000μg/24h者。 但是, 其他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膽汁淤積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也可升高, 因而診斷價值不大, 但可用作隨診D-青黴胺治療效果的一指標。

四、肝銅

正常含量為15~55μg/g幹重, 未經治療的Wilson病達250~3000μg/g幹重, <250μg/g幹重者可除外Wilson病。 但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外膽管阻塞、膽管閉鎖、肝內膽汁淤積或其他膽道疾病均可致肝銅增高,

因而肝銅增高本身對Wilson病診斷價值不大。

五、放射性核素銅滲入試驗

在診斷困難的情況下, 如Wilson病銅藍蛋白正常, 雜合子有基因缺陷, 其他疾病伴隨因而有K-F環, 肝、尿銅都增加, 而又不充許肝穿刺活檢時, 可用此試驗。 口服“Cu 2mg, 於1、2、4、24、48h, 測血清核素活力, 正常人口服後1~2h出現高數, 以後下降, 隨後用64Cu參與銅藍蛋白合成而釋放至血液, 在48h內緩慢上升, Wilson病時, 起始1~2h出現高峰, 但下降後, 64Cu很少或根本不能參與銅藍蛋白合成, 因而血清放射活性不再加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