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骨科>正文

髖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

髖關節脫位分類: 按股骨頭脫位後的方向可分為前、後和中心脫位, 以後脫位最為常見。

髖關節脫位臨床表現:

1、前脫位: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 腹股溝處腫脹, 可以摸到股骨頭。

2、後脫位:髖關節疼痛、不能活動, 患肢縮短, 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在臀部可摸到突出的股骨頭, 大粗隆上移明顯, 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

3、中心脫位:因後腹膜間隙內出血甚多, 可以出現失血性休克, 傷處腫脹、疼痛、活動障礙, 大腿上段外側方往往有大血腫, 肢體短縮情況取決於股骨頭內陷的程度, 可合併腹腔內臟損傷,

X線、CT檢查可瞭解傷情及對髖臼骨折有三維概念的瞭解。

髖關節脫位的併發症:髖關節後脫位併發坐骨神經損傷的表現:髖關節後脫位因股骨頭壓迫引起坐骨神經損傷, 表現為坐骨神經麻痹, 股後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癱瘓, 致膝關節不能屈、踝關節與足趾運動功能喪失, 患足不能背伸, 呈足下垂;小腿後外側和足部感覺喪失。

髖關節關節後脫位的手法復位方法: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 必要時在全身麻醉或腰麻下進行, 且最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 常用的復位方法是Allis法, 即提拉法。 患者仰臥于地上, 一助手蹲下用雙手按住髂脊以固定骨盆, 術者面對患者站立, 先使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90°, 然後用雙手握住患者的膕窩行持續牽引,

也可以用前臂的上段套住膕窩做牽引, 待肌鬆弛後, 略做外旋, 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髖臼內, 可以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 提示復位成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