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該如何診斷肝硬化

CT檢查方法

CT檢查方法近年有許多進展, 包括多排探測器的使用和電腦後處理軟體的升級。 在CT檢查中, 不經靜脈給予造影利的CT掃描稱為平掃。 一般正常盯組織和病變組織間CT值至少相差10Hu才有可能明確顯示肝內病灶, 否則應採用增強的方法進行檢查。

1.平掃

掃描範圍自膈頂至肝下緣, 包括整個肝臟, 層厚10mm, 對小的病灶可加薄層掃描, 層厚2~5mm無間隔連續掃描, 認真調節窗寬、窗位, 增加對比度, 以利於病灶的檢出。

平掃對顯示肝內有高、低密度改變的病灶是很有價值的, 如肝內的腫瘤、脂肪變、鈣化、出血、結石、鐵沉積、囊腫、血管瘤等。

平掃未發現病變而臨床或B超等其他影像學檢查疑有病變者或CT平掃發現了病變需要做鑒別診斷時, 應做增強檢查。

2.增強檢查

從靜脈(或動脈)內在人造影劑來增加上常肝組織與病變組織之間的密度差, 叫做增強檢查。 它可以發現平掃時未發現病變, 區分肝內、外血管結構與非血管結構。

3.其他方法

(1)團住法非動態CT 為最常用的方法, 用1-2分鐘的時間, 將60%~76%泛影葡胺溶液 100~150ml(1.5~2ml/kg)注人靜脈內, 注完立即進行自膈至肝下緣的全肝掃描, 可根據需要再2於10-15分鐘後重複掃描, 即延遲掃描。 若要避免掃描後期血液內造影劑濃度偏低, 可採用先以2-3ml/s的速度注入50ml, 再以 1ml/s的速度滴注, 即團注與滴注相結合, 效果更好。

(2)團注動態掃描分為兩種:一種是進床式動態掃描,

掃描範圍包括全肝3~5個層面為一組, 需13~22秒, 這組之間間隔10秒, 掃完全肝需3~4組, 這種掃描的目的旨在發現肝內病變;另一種是床固定式單層動態掃描, 只選擇一個帶有病變的層面, 快速注入造影劑後, 以特定的程式, 間隔一定的時間, 反復掃描這一層面以觀察病變區造影劑的動態充盈情況, 主要用於肝癌和血管瘤的鑒別。

(3)動脈造影CT(CTA)為血管造影與CT相結合的方法。 尤其對肝內小腫瘤的發現率明顯增高, 目前應用越來越多。

方法:經股動脈穿刺插管, 導管置於固有動脈內, 注射造影劑, 由於肝癌多為動脈供血易於增強, 甚至小於1cm的病灶亦可發現。 尚可做 CT門靜脈造影(CTAp), 即將導管置於脾動脈或腸系膜上動脈內,

注入定量的造影劑(150~180ml), 肝臟的75%~80%由門靜脈供血, 所以造影劑進人門靜脈使肝實質強化, 而襯托出動脈供血的低強化病灶。 而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 SCTA)具有度快、損傷小、射線量低的特點, 在很大範圍內可替代有創傷的血管造影。

(4)延遲CT掃描

近年來, 一些作者報導一次大量注人造影劑後, 經過4~6小時再重複掃描, 可以發現肝內的小病灶。 這是因為造影劑大多經腎臟排泄, 只有小部分(約10%)經肝臟排泄, 但正常的肝細胞具有排泄和再吸收有機碘的功能, 4~6小時後人T值略有提高, 而肝癌不具備這種功能, 利用二者的密度差, 亦可發現早期肝癌。

診斷:

肝硬化患者症狀典型的確診容易, 但部分患者可以無典型的臨床症狀, 處於隱匿性代償期,

此時確診有一定困難。 因此, 診斷肝硬化是一綜合性診斷。

(1)有病毒性肝炎、長期嗜酒、長期營養不良、血吸蟲病或化學藥物中毒等病史。

(2)症狀:早期(代償期)有食欲不振、腹水、噁心、腹瀉、肝脾輕度腫大、血管痣, 晚期(失代償期)有腹水、出血傾向、黃疸、肝掌、脾腫大、肝體積縮小等。

(3)肝功能檢查:代償期肝功正常或輕度異常, 失代償期肝功明顯異常, 血漿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 其比例倒置, 蛋白電泳γ球蛋白明顯增加。

(4)血象檢查:脾功能亢進者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嚴重時全血細胞減少。

(5)食管鋇透或內鏡檢查, 有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

(6)B超檢查:肝臟大小變化、表面和形態, 回聲改變, 門靜脈、脾靜脈增粗, 有腹水, 可見液性暗區, 脾體積增大。

(7)肝組織學檢查:有纖維隔形成且小結節性或混合結節性增生者可確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