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分析癲癇中的鬱癇

鬱癇是癲癇的一種,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脈沉細, 舌淡嫩, 苔白潤滑。 太陽膀胱蓄水, 水氣上逆, 冒蔽清陽是為之鬱之癇。

此類癲癇一般發作為發時會感覺有股氣從下往上沖逆, 到胃的時候就會引發嘔吐, 到心胸則會覺得煩悶不堪, 而如果到了頭部就會發生暈厥, 不省人事。 要過一會, 待到這股氣“返程”下行才會蘇醒, 而且患者的小便頻繁且少。

病因病機:

癲癇病中“痰邪為患”中的“痰”可以理解為一種病機, 它是發病過程中的一種中間產物, 但誘發癲癇的深層次原因而在於“鬱”, “精不流則氣鬱”, “憂鬱生痰”, 而蘊積、閉結、愁悶、熱極均與“鬱”相關,

由於“鬱”, 才影響了大腦的各種功能和人體中的各種情緒變化, 以至於肝氣鬱滯。 肝鬱日久, 橫克脾土, 土不勝濕則水濕停聚而成飲成痰。 而痰又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痰無論有形無形, 只要混濁皆可致患, 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造成癇證發作的重要病機。

臨床表現:

每因情緒激動而誘發, 平素精神抑鬱, 表情淡漠, 神志癡呆, 語無倫次, 喜怒無常, 不思飲食, 舌苔膩, 脈弦滑。 或婦女經期發作, 癲癇久不愈, 愈發愈頻。 發作時驚叫昏僕, 口吐涎沫, 手足抽搐, 醒後頭痛, 泛惡, 夜不安寐, 脈細滑, 舌苔薄膩, 或見不可名狀的頭、腹、肢體疼痛。

辨證要點:

1、發作每與情緒有關;

2、平素多有精神抑鬱、喜怒無常、納呆、夜不安寐等症;

3、發作表現複雜, 或有頭痛、腹痛。

以上是中醫對郁癇的一些分析, 中醫在治療郁癇上也有其獨到的見解。 但中醫治療講究辯證實質, 所以根據患者的情況不同, 治療方法也有所區別。 患者在治療時一定要聽從醫囑, 切忌盲目施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