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難治性癲癇, 又稱頑固性癲癇, 就是常規治療效果不好的癲癇, 泛指抗癲癇藥物不能完全控制痼性發作的患者。 難治性癲癇是指得到相應的抗癇藥治療, 而癲癇發作仍未獲得控制, 且EEG具有癇性放電或其它異常波形, 其中包括嬰兒痙攣症等。 治療應針對病因進行對因治療, 如清除血腫、切除腫瘤、治療腦水腫等。 同時聯合用藥控制癲癇。 首次應加大劑量, 發作控制後逐漸減量, 摸索適合患者個體的有效劑量;針對患者發作的週期一次性給藥, 並用EEG監護, 作為掌握用藥劑量和治療時間長短的依據。
影響難治性癲癇的因素:
1、發作類型
難治性癲癇與發作類型有關。 典型失神和單純大發作預後較好。 大樣本病例調查結果發現, 複雜部分發作約40%成為難治性癲癇。 嬰兒痙攣症和Lennox-Gastant 綜合征治療往往困難, 常遺留智力不全。
2、起病年齡
兒童時間癲癇起病越早, 成為難治性癲癇的可能性越大。 新生兒開始的癲癇, 約1/2預後差, 約1/4死於發育畸形、感染等。 嬰兒早期癲癇性腦病, (大田原綜合征)多在出生後前3個月發病, 發病年齡早是大田原綜合征的主要特徵。 嬰兒痙攣症發病在1歲以內, Lennox-Gastant 綜合征多在2-5歲內發病。
而在其他類型的癲癇中, 首發年齡越大, 成為難治性癲癇的可能性越大,
3、癲癇狀態與初期治療效果
由於癲癇狀態可引起腦部損傷和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因而有過癲癇狀態, 尤其在以癲癇狀態為首先症狀的癲癇病人, 易成為難治性癲癇。
4、病變部位
研究發現, 難治性癲癇相當部分起源于顳葉。 近年報導手術治療的難治性癲癇也主要在顳葉。